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①, 岁月去堂堂②。
末路惊风雨, 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 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③, 挑灯夜未央④。
[题解]这首诗是作者已被元兵押解到燕京(今北京)后囚禁在狱里的一个除夕晚上所写。作者已经下定了为国牺牲的最大决心,所以万念皆空,身世俱忘,一切置之度外。全诗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观失望气氛。
[注释]
①空落落——空洞无物。
②堂堂——跨步行走貌。
③屠苏——酒名,古人元旦日合家团聚贺岁,饮屠苏酒。
④夜未央——夜长无底,有“长夜漫漫何时旦”的意思。
[语译]
天地之间仿佛空洞无物,
岁月一天天过去,永不回来。
人到末路,连风雨声都怕听,
还要饱尝边地上霜雪的寒威。
命运和年纪一齐快要完结,
个人和世界一切都可忘怀。
合家欢度节日的美梦不会再做,
一盏孤灯伴我度过这漫漫长夜。
鉴赏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