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少年》温庭筠

2020-04-27温庭筠

  温庭筠的《赠少年》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①,秋风叶下洞庭波②。

  酒酣夜别淮阴市③,月照高楼一曲歌④。

  【注释】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过陈琳墓》温庭筠

  过陈琳墓⑴

  曾于青史见遗文⑵,今日飘蓬过此坟⑶。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⑷。

  石麟埋没藏春草⑸,铜雀荒凉对暮云⑹。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⑺。

  【注释】

  ⑴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

  ⑵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

  ⑶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此:一作“古”。

  ⑷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始:一作“亦”。

  ⑸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春草:一作“秋草”。

  ⑹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⑺“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白话译文】

  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创作背景】

  陈琳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这首诗当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时温庭筠东下江淮,过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

【《赠少年》温庭筠】相关文章:

1.温庭筠赠少年

2.温庭筠 《赠少年》

3.温庭筠《赠少年》

4.《赠少年》 温庭筠

5.温庭筠《赠少年》赏析

6.温庭筠《赠少年》阅读答案

7.温庭筠七绝《赠少年》

8.《赠少年》温庭筠唐诗原文及鉴赏

上一篇:温庭筠 《赠少年》下一篇:《赠少年》 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