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步步为营的腹黑王

2020-03-26文学体裁

  《朱元璋,步步为营的腹黑王》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写史,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人物的心理和事件发展,脉络清晰,环环相扣。

  那天,在大明朝深宫里,两个人正在密谈: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是刘伯温。这次,朱元璋不是请教行军作战,也不是搞沙盘作业,而是询问宰相人选。

  朱元璋连说几个人,刘伯温都摇头否定了。

  最后,朱元璋提到胡惟庸,刘伯温给予全盘否定,说那小子执政,一定如劣马拉车,最后将车辕都会拉断的。朱元璋听了,哈哈一笑,不久下旨,以胡惟庸为宰相。

  一时,刘伯温傻住。

  一时,满朝大臣傻住。

  朱元璋得意一笑,一个圈套已经做好,他将一网捕获一尾大鱼。

  一、

  在朱元璋的朝廷,胡惟庸资历尚浅,做过县丞,做过县令,然后当的官都是闲职,坐冷板凳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家里坐着,一个馅饼“哐”地一声从天上落下,砸在自己头上,让人眼睛发花。

  朱元璋找到他,让他出面组阁。

  那一刻,他咧开大嘴,差点乐晕了。

  而且,元首还拍着他的手,很秘密地告诉他,对于他的组阁,大臣们都是很反对的,尤其那个刘参谋长,可是很不高兴的,说他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元首还贴心贴肺地表示,无论别人怎么反对,自己还是力挺他的。

  这些,一定是历史的真实。因为,从后来胡惟庸对刘基的切骨仇恨,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刘基的那个比喻了,已经知道刘基反对他任宰相了。这件事,是绝对的秘密,是朱元璋和刘基两人的谈话,无第三者在场。刘基“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是一个谨慎细心的人,不可能自己跑去告诉胡惟庸,自己反对他任相。那么,能告诉胡惟庸的人,也只有元首了。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很讨厌功臣,可决不讨厌刘伯温。因为,大明底定,刘基不像其他功臣,抓住印把子不放,他多次辞官,希望远离权力。有时,即使掌握权力,处理政事时,也是以民心为主。在史书中,多次可见他“请决滞狱”,也就是判决冤狱,为民平反;或者“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以避免士兵随意杀害百姓。也因此,刘伯温在百姓中口碑甚好。这样的人,对自己构不成威胁,还会为朝廷带来赞誉。这样的官,是朱元首需要的。但是,此时,在朱元璋的那个庞大的计划中,他更需要这样一个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他的计划铺平道路。因此,在胡惟庸走向宰相宝座的前夜,刘伯温就被元首无耻地出卖了。

  智计百出的刘伯温,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元首在垂询他胡惟庸能否做宰相时,已经给他设置了一个圈套。他毫无防备,进入圈套。他算是这场政治游戏中第一个进入圈套的人。

  二、

  第二个进入圈套的,当然是胡惟庸。

  像刘伯温那样的智商,尚且进入圈套,糊里糊涂的。想让胡惟庸进去,对于元首来说,是小菜一碟。安排胡惟庸做宰相后,朱元璋对他表现出少有的信任,以至于“宠遇日盛,独相数年”。这种独相制度,打破了隋唐和宋朝数相并存的局面。

  一相执政,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独揽大权。

  胡惟庸的独相,就是如此。随着权利的膨胀,他开始独断专行起来,有什么生杀予夺的大事,有什么升降的事情,他拿了奏章,书一“诺”字即可。

  至于皇帝,让他做冷板凳得了。

  朱元璋是什么人?用史官拍马的话说,“统一方夏,纬武经文”。这样的人,是能被坐冷板凳的吗?可是,在胡惟庸人相时,元首硬是憋住了一口气,坐在冷板凳上晾着,一声不吭,仿佛一尊佛。此时,天下之人只知有相,不知有帝,“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胡惟庸坐在太师椅上,收受着贿赂,数着手里的银票,呵呵一笑,许谁无罪谁便无罪,许谁升官谁便升官。

  就在他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身后,有一双雪亮的眼睛悄悄地盯着他。一把刀已经磨得雪亮雪亮的,在等待时机,准备出手。这个暗自盯着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洪武。

  朱元璋一路走来,从一介敲着木鱼的小沙弥,磕磕绊绊,走向皇帝宝座,成为开国之君。在长期的权利搏杀中,他最懂得时机的重要性。时机不到,蛰伏不动;时机一旦到来,他马上刀光一闪,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手软。

  三、

  第三个进入圈套的,是朱元璋的老战友徐达。徐达是自行落套的,不过,他进去的快,也退出的快,在这一场博弈里,算得全身而退的,实属幸运者。

  徐达和朱元璋绝对是铁哥们儿,是老战友,他们还是亲家。徐达的一个女儿嫁给朱家老四朱棣做老婆,后来还做了皇后;另一个嫁给代王,还有一个嫁给安王,都是朱家的少奶奶。

  抛开这些关系,徐达在大明朝功臣中,也算独树一帜的。当时朱元璋身边的人,智谋第一,是刘伯温;战功第一,是徐达。而且徐达人格十分高尚,他接受任务,马上出发;战胜之后,回来就交出兵权。他不爱钱财,不好色,连朱元璋都赞叹道:“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上一篇:读路遥下一篇:安全教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