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 与元好问齐名的元代大儒

2020-04-25文学体裁

  郝经从小受家庭及祖父的影响,饱览全书,有胆识,才学过人,当他看到汉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时,便产生了“以复兴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决定用儒家思想,强大的汉文化去影响、改造元蒙的统治者,改变他们戳杀成性的野蛮行径,使天下太平。

  一

  郝经是谁?我为何要为他扼腕叹息,大鸣不平?

  我手上拿着一份山西省古代名人谱,其上山西古代帝王、武将、文臣名士的大串名单洋洋洒洒,酷似浩瀚天际的璀璨星河。诸如文士中的荀况、裴秀、班婕妤、卢纶、白居易王维王勃王之涣柳宗元、司马光、王昌龄、温庭筠、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文彦博、米芾、元好问、傅山、白朴等。我们有可能不知道他们是晋人,但一定对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还有一些人,以前并不出名,但在某种推介力量作用下,声名乍起。如于成龙,因成为电视剧里的主角而声名大噪。再如我隔壁邻居的阳城人陈廷敬,因皇城相府的开发而名气大振。

  要说,郝经和他的祖父郝天挺在这份名单上。然而,好多山西人即使看到了他们的名字,却浑然不知,郝经乃山西人杰,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中华名臣,是光耀中国历史天空的文化巨星。也不知道他的祖父郝天挺,乃为金元文坛盟主(亦称领袖)元好问执教6年的饱学鸿儒、大教育家。

  我为此深感遗憾,为郝经感到不公。

  不平则鸣。我为郝经鸣。

  二

  从陵川县城的“小十字”向南没几步远,便是郝经家族的故居“棣华堂”的原址。

  “棣华堂”,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语而命名,寓意族人像一簇簇开放的棠棣花相亲相依,不离不弃。“棣华堂”里,曾居住了郝经以上七八代郝氏族人,是家口曾达到100多口的大家族。可惜的是,在日军入侵陵川时,将“棣华堂”一炬焚毁,院舍荡然无存。

  就在“棣华堂”内,陵川郝氏家族作为儒学传家,数代人接力授业传道的教育世家,前后出了鸿学大儒、大教育家的郝震(郝经叔曾祖、太学生)、郝天挺(郝经祖父)。尤其郝天挺,年轻时“以太学生游公卿间”,并中进士,两次参加廷试,“予春官氏之荐书,便能出诸公之右”( 元好问《郝先生墓铭》)。“春官”是礼部的主官,推荐郝天挺的官可以在诸公之上!可郝天挺因体弱有疾,疏于功名,无意官场,故一生未仕,专以教学育人为业。他恂恂如一村夫,却学识渊博,满腹经纶。《金史•隐逸传》载,郝天挺“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肯一至豪富之门。”在执教县庠和兴办家学中,他教授学生先“授之以‘器’”,即培塑做人的德本,教出许多名流、高士。陵川是一个被囚禁在茫茫太行中的区区小县,然而在历代科考中,竟然连连登第,大爆冷门。宋与金出状元7名,历代出进士93名,元以前占了绝大多数,与郝家的教育有很大的关联。金元文坛领袖的元好问,本是山西秀容(忻州)人,却从14岁起,从郝天挺学6年。

  本来,元好问之父元格已调任中都(今北京)为官,可为了给年幼的元好问挑选成就学业的理想之地,打探于诸亲旧友间,皆曰:“濩泽(古晋城,含陵川)风土完厚,俊造辈出。……风俗既成,益久益盛,迄今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虽闾巷细民,亦能道古今,晓文理。为子求师,莫此州为宜。”(元好问《郝先生墓铭》)于是,元格辞中都官不做,挈子元好问“就陵川令之选”。直到他卸任离去,元好问在郝门中又两年,20岁方离开郝家,“下太行,渡大河”,于洛阳一举成就“元才子”名号。

  三

  我的眼睛,追随着郝经的成长之路,以及他艰难而辉煌的人生之路。

  郝经(1223——1275,字伯常)命运多舛,出生于蒙军南侵之乱世。为避战乱,他的祖父郝天挺与父亲郝思温携带全家,由陵川逃至河南许州(郝经出生于此)。不久,河南沦陷,郝经的祖父郝天挺于逃难途中病逝,父母带着郝经逃至河北,在历经11次搬迁后,才在顺天(北京)落下脚。

  凡大德大才之人,必受过大的磨难,也必然在成就才学上下过大功夫。郝经即是这样。作为逃难之家,生活自然十分困顿。幼年的郝经谨守父亲郝思温“忍穷为学乃郝氏家法”的教诲,“晨给薪水,昼理家务,少隙则执书读之”,“日诵二千言为课,夜则衣不解带,手不释卷,专业于学,坐达旦者凡五年”(《元朝名臣事略》)。

  初为学时,郝经喜欢诗文。蒙古统治者初定北土,首次开科取士,郝经有心前往“决科文”。郝思温训导他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果立平生之志于“道德之理,性命之源,经术之本”,下决心“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在这一志向驱使下,郝经“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务求“穷理、尽性、修己、治人为本”,“其余皆厌视而不屑也”。刚满20岁时,他便才华显露,先后应服务元蒙的汉人贾辅、张柔两位大将军之聘,做了他们的家教。此间,郝经借他们的丰富藏书恣意搜览,愈加饱学。再后,郝经从学于赵复,研习程朱之学;北入燕京,寻访金故都遗迹;南下曲阜,朝拜儒学宗师孔子故里;与流寓中原的一帮名士幕客交流切磋,迭相唱和。郝经28岁始,还与在河北获鹿“国亡史作,己所当为”的元好问频繁接触,成就一段乌鸦反哺式的师生之谊——元好问是郝经祖父郝天挺的学生,郝经又从元好问学一年多。

  在四方游学拓展视野的识世历练中,郝经面对金朝国破、元宋对峙、元蒙欲一统天下的局势,产生了“以复兴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而且破愚脱俗,敢越雷池,大胆提出“从道不从君”、“行中国之道即中国之主”的“用夏变夷”政治主张,并积极选择能帮助他实现他这一政治愿望的有道明君。

  其实,这对郝经来说,这实在一个异常痛苦的转身。他出生前后,势如虎狼的蒙古军在呼啸南下中,狂暴杀戮,甚至屠城,使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包括他自己的家族,也惨遭荼毒。他在《棣华堂记》中写道:“壬辰之变,郝宗歼于许洛之间。”他曾祖父辈震、升、昺三支,在逃难途中遭遇兵祸灭绝了两支。郝经家这一支,也有多人死于战乱。此外,他亲眼看到蒙古官吏对占领区百姓疯狂盘剥,民如倒悬。他在《北风》诗中悲愤呐喊:“北风胡为来,掣箭飞砂石。无乃化枢逆,苏负尘灰塞。愤叱一气转,大呼天地窄。俯思心恕恕,几为吾民泣……”

  但是,郝经不是腐儒,而是有渊博学识做后盾的超人胆识,使他在尊谁为君的问题上,表现出一个正直有为学人锐利的观察、判断、识见能力与担当精神。他清楚意识到,南宋偏安一隅,政暗君昏,只是苟延残喘。他的故国金朝,则内乱纷呈,“以自速灭亡”。换言之,靠宋、金统一和治理华夏已绝无可能。于是,他大胆摒弃“唯汉独尊”的理念,确立并致力于“用夏变夷”政治构想。说白了,他就是要用儒家的思想及强大的汉文化,去影响、改造元蒙这个新的统治者,将其纳入汉化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草原民族野蛮嗜杀的根性,以此换取天下太平。

  四

  我们很难想象,郝经服务于忽必烈,竟然是从一份血淋淋的《河东罪言》疏奏开始的。

  在这份用血泪写成的民书中,郝经历数蒙古贵族和地方胥吏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的斑斑罪迹,使得“人民荒空芜没,尽为穷山恶水,而人自相食也。”他奉劝忽必烈“虽尺土一民,莫敢忽而不治”,须“轻敛薄赋以养民力,简静不繁以安民心”,以求革新除弊,安民兴国。

  然而,忽必烈没有于勃然大怒间下令诛杀郝经,反而发令召见他。

上一篇:近古诗歌的精神与元好问下一篇: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