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诗

2020-04-27辛弃疾

  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诗有哪些呢?辛弃疾的诗多是抒发对于国家的担忧以及坚持抗金的决心的感情。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粉蝶儿》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5、《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6、《鹊桥仙》

  朱颜晕酒,方瞳点漆,

  闲傍松边倚杖。

  不须更展画图看,

  自是个、寿星模样。

  今朝盛事,一杯深劝,

  更把新诗齐唱。

  人间八十最风流,

  长帖在、儿儿额上。

  7、《如梦令》

  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

  重到画梁间,谁与旧巢为主。

  深许。深许。闻道凤凰来住。

  8、《如梦令》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

  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

  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9、《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10、《霜天晓角》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11、《踏莎行》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

  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

  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

  尘埃也走咸阳道。

  12、《踏莎行》

  萱草齐阶,芭蕉弄叶。

  乱红点点团香蝶。

  过墙一阵海棠风,隔帘几处梨花雪。

  愁满芳心,酒潮红颊。

  年年此际伤离别。

  不妨横管小楼中,夜阑吹断千山月。

  13、《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14、《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15、《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的感觉。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诗】相关文章:

1.辛弃疾的诗

2.辛弃疾的爱国古诗

3.辛弃疾的爱国诗

4.辛弃疾写的诗

5.辛弃疾古诗词

6.辛弃疾诗词作品

7.诗人辛弃疾的简介

8.辛弃疾爱国诗词

上一篇:搞笑相声小品剧本《快乐足球》下一篇:辛弃疾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