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优秀篇

2020-06-19徐志摩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到第五节,意象特征由温暖妩媚到清凉璀璨,视角由河畔到水底,再将天上地下合二为一。

  学习目标:

  1.挖掘文本,品味语言,解读意象,感悟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问题讨论、交流借鉴

  教具:黑板、音频

  课时: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语:

  席慕容女士在《一棵开花的树》中感叹说:“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我想徐志摩先生大概遇到了,他在最美丽的年纪,遇到了他心中别样的康桥;艾青在他的诗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徐志摩先生对这片在他看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有着无限的热爱和留恋。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面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下音频,体味一下徐志摩先生想通过这首唯美的现代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问:你觉得徐志摩先生想通过诗歌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整体感知)

  二、介绍作者:(从康河情缘、作家眼里的徐志摩、爱情三方面走近)

  徐志摩生于1896年,原名徐章�,浙江海宁人。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徐志摩在剑桥的时光只有两年,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可想而知,康桥对诗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提到徐志摩,我们就会把他与新月诗派联系在一起,他是新月社的灵魂人物。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徐志摩的诗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沈从文说:“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位为美为诗为爱而生活的人。

  他的`人生有三个不可能错过女子。原配张幼仪是无可挑剔的,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他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位完美的梦中情人,直到他在剑桥大学邂逅林徽因,他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他们可以在一起谈天说地,谈生活,谈诗歌,唯独不能深谈感情。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于交际圈,为了维持生计,徐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在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专机遭遇了空难,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

  问:下面老师找一位同学谈谈你听了徐志摩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

  三、文本解读:

  (一)意象讲解: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清代文人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物+情。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者主观赋予这些景物文化内涵,来帮助作者传达情意和情感。我们鉴赏诗歌,就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问: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二)诗歌意象分析:

  1.第一小节:诗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就把人引入轻盈柔美的诗境,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问: “云彩”这独特的意象选择的意图。

  明确:“作别西天的云彩”包括二层意义:“云彩”是当年最值得怀念康桥生活的象征;“西天的云彩”则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常理。

  2.第二小节: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

  问:“金柳”这个意象选择的意图。

  明确: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3.第三小节:“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

  1)问: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

  明确主旨:《文心雕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有一种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 “青荇”这个意象选择的来由。

  明确:应是受《诗经・关唯》的启发,所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三千年前的古代民歌反复强调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循序渐进变作水草,也就是青荐。

  4.第四小节: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问:为什么用“沉淀”来形容“梦”。

  明确:“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5.第五小节:诗人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明确: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

  6.第六小节:感情达到顶点,物极必反,诗人就从梦幻中醒来,“但我不能放歌”,像闸门控制住感情潮水翻腾,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艺术境界。以笙箫低沉幽咽的乐音比喻人的无言之苦再恰当不过。再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反复渲染,不成功追求的迷惘之情也就透露出来了。(教师讲解)

  7.第七小节:跟开头呼应。

  问:首节“轻轻的”和尾节“悄悄的”可否互换。

  明确:悄悄的比轻轻的还要深沉,可以看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四、合作探究:

  我们设想一下,康桥的美景,如果我们不是用诗篇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用素描,水彩,油画,国画,甚至雕塑的艺术形式,会不会更好。

  结语: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热爱自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优秀篇】相关文章:

1.《再别康桥》 优秀教学设计

2.《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

3.《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4.《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5.《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范本

6.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7.最新《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8.再别康桥课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早安恋爱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