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020-09-04徐志摩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关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要如何写呢?

  【设计意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再别康桥》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开篇第一单元中的篇目,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要通过本课和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系统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师还要让本课充分发挥激趣作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独特之美: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想象。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是那么契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巨大魅力,并从此爱上语文。

  【设计特色】

  1.以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徐志摩与康桥的三次不解之缘,让学生了解康桥在徐志摩生命中的重要位置,从而使学生更好体会诗歌的感情。

  2.教师“以诗解诗”的课堂语言。教师课堂语言经过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出诗一般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柔情中,体会语文之美,诗歌之魅。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了解新月派“三美”的诗歌主张。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都不止一次地听过或吟诵过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每当听到它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诗人挥手与云彩惜别的场景-----洒脱、飘逸之中又带着伤感与惆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返回上个世纪,用心去感受那个醉人的康桥之夜……

  二.题解

  康桥:英国剑桥大学。

  再别:又一次离别。

  三.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或者与他相关的故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家境殷实,他的父亲是当地首富。徐志摩是家中的长孙独子,自小就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接受良好的教育。

  徐志摩18岁的时候,受父母之命,与家世显赫的张家联姻,娶了素未谋面的张幼仪。但是徐志摩并不喜欢她,一直非常排斥她。后来徐志摩先后留学于美国和英国,研究银行学、经济学、政治学。在22到24岁期间,他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因为在这里,年轻的徐志摩看到了一个充满理想和自由的新世界,并开始了诗歌创作。不仅如此,他还在这里结识了才女林徽因,并深深的爱上了她。为了实现自己婚姻和恋爱的自由,不久之后就写信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而林徽因经过冷静的思考,决定放弃,她不告而别,离开了康桥大学,这段美好的感情就这样无疾而终。留学归国之后,徐志摩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共同创立新月派诗社,他还先后在北大等多所大学担任教授。35岁时,因为飞机事故罹难。

  四.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一生三次与康桥结缘。前两次他分别为康桥创作了《康桥再会罢》和《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的时光所在。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赐吗?---1926年《我所知道的康桥》

  五.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画面柔美、静谧。表达了作者的眷恋和感伤。

  2.学生自由地出声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如:满载(zài),似的(shì),长篙(gāo),漫溯(sù)。

  3.找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六.研读赏析

  1.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进行鉴赏。(先组内研讨,后全班交流。)

  云彩:西天的云彩融入在康桥的画卷中,定格在作者眼中,此时他不仅是和云彩告别,也是在和这惆怅的黄昏告别,和黄昏时的康桥告别。作者想轻轻的离别,他实在不忍打扰康桥。

  金柳:柳树在夕阳的余晖下变成了金色,而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刻就是她成为新娘之时,金柳化成神秘而美丽的新娘伫立在康河河畔,与作者远远相望。金柳倒影不仅倒映在滢滢波动的水面上,更荡漾在作者的心头,波动了作者的不舍和感伤。    青荇:青荇随着水波自由摇摆,尽情享受着康河温柔的水波和梦境一般的康桥。作者对康桥无限的眷恋,趋使作者情愿化身成一条无名的水草,在清亮的康河中自由自在,永不离开。

  水波:作者的梦萌发于康桥又夭折于康桥,他只能将梦温柔的揉碎、播撒于康河之中,让这梦慢慢荡漾、沉淀。他所寻求的梦也许是对康桥美景的沉醉,也许是对游学的美好生活的追忆,也许是他当年对林徽因的痴迷和爱恋。

  星辉:作者多么想放歌一曲,但他不能放歌。也许他并不想打破康桥的这份宁静,也或者他的心已经沉重得无法放歌,他选择在静默之中细细追忆,慢慢品味。康桥的宁静好似是在演奏着一曲无声的笙箫,而作者心中所有的不舍在无言之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体会作者的用意吗?

  首先,从景物本身来看,它们都是具有柔美特征的自然景物。无论是空中的云彩,伫足河畔的金柳,还是惬意的水草和斑斓的星辉,它们都是美和自由的象征,这些景物最能体现徐志摩的情感。徐志摩也曾经说过:“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可见在作者眼中康河美的分量,

  再者,从时间上来看,所描写的正是康桥从黄昏到夜晚这段时光。清晨给人以希望,正午给人以繁盛之感,而唯独黄昏让人很容易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由黄昏入夜,在斑斓的星辉里,这种离别之境显得更加神秘而安宁。

  3.这些景物组合成怎样的意境,你能试着用几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柔美、静谧的康河离别之境。

  4.你认为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对康桥热烈地赞美和永久地眷恋。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在此诗中他极尽赞美之能事,尽显爱恋之情愫。

  (2)对曾经美好生活的追忆。这其中包括对爱情在内的学生时代生活的留恋,对青春的回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惋惜,人总是充满怀念的。

  5.在充分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情感基调――哀婉中带有洒脱,惆怅中饱含热烈。

  (1)注意特殊词语和短语,要读出画面感。如:轻轻的、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荡漾、油油的、招摇、柔波、甘心、揉碎、沉淀着、漫溯、放歌、沉默、悄悄的。

  (2)体现全诗的情感变化,读出高潮部分。要注意情感的蓄势与释放。开头的洒脱、清新;中间的兴奋热烈;结尾的哀而不伤。读出情感的变化,体味诗歌的内在节奏。

  6.这首诗歌除了意境美、情感美,它的美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了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1926年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格》是践行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代表作。

  (1)“音乐美”:就音节而言,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内押韵。首节尾节,节奏相同,回环复沓,构成呼应。押韵:来―彩,娘―漾,摇―草,箫―桥。

  回环: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绘画美”:给人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诗歌的语言多选用带有色彩的词语。如:云彩,金柳,青荇,星辉斑斓。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3)“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一行六至八个字,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

  七.结语

  徐志摩虽然“轻轻地”离开了康桥,更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诗一直都不曾离开我们。公元2008年7月2日,他的诗歌刻在2吨重的洁白的大理石上,从他的故国运到那片给了他灵感,给了他新生的土地上,并被安放在唤醒他性灵的康河边----在国王学院的后庭。大理石碑的正面便形成了两个参差错落的平面:上半个平面上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下半个平面刻着:“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落款是“徐志摩《再别康桥》诗句”。

  如果年轻多情的诗人地下有知,他应该欣慰,因为他自己的诗歌,他那颗爱美、爱自由的心,会在国王学院的后庭,更会在亿万读者的心中代代传诵。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

2.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3.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设计

4.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篇

5.评析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

6.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

7.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8.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品读

上一篇: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下一篇: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的悲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