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阅读

2018-07-20游子吟

  11、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故乡“土布”制作的过程,围绕这一点,回答下面问题。

  (1)从“剥棉桃”开始,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乡“土布”的制作过程。

  参考答案:剥棉花、弹花、卷花筒、纺线、合线团、浆洗梳理、绕线、织布。

  (2)作者在文中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详细叙述这一过程,意在表现母亲为织土布所付出的辛劳,突出表现母亲质朴、善良、为儿女吃苦耐劳的品格。

  12、综合全文文意,简要分析文章最后引述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点明本文文题。(2)借这首歌颂母亲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

  13、分别鉴赏下列文中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1)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

  (2)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许她(母亲)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

  参考答案:(1)将表现人的“胖”和“瘦”两个词活用在“线”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两个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辛苦纺线的过程。

  (2)将土布的“丝缕”比喻为“琴弦”,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热情赞颂了通过“土布”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母爱。

  (3)从母亲的角度,设想母亲此时的状况,更加深切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种主客体置换的方式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与此手法相同。)

  1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单调”和“最好听最深情”本是对立的词语,但文中同时用它们形容母亲纺线的声音,却又是贴切谐调的。

  B、文中写“我”小时不曾披过“洋布”,现在母亲仍嫌“洋布”扎眼,这其中虽然包含着排斥新事物的狭隘,便更多的是表现了故乡人质朴的感情。

  C、文中不少比喻句很有表现力,有些喻体“就地取材”,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经过精心锤炼,如用“绒絮”和“土布”分别喻母亲的“鬓发”和“皱纹”。

  D、“线”是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文中的线有实有虚。实的线即“慈母手中线”,虚的线则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E、这篇散文文风朴实,不讲究精巧的布局,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与作者在文中要抒发的淳朴而深厚的感情正相一致。

  解析:B、“我”小时候不曾披过“洋布”是因为贫穷,“排斥新事物的狭隘”偏离文章立意;E、不能说文章不讲究布局,从行文来看,文章是讲究布局的,只是不过分追求布局的奇巧罢了。

  参考答案:BE

上一篇:《游子吟》《题李凝幽居》对比阅读下一篇:《中秋游子吟》诗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