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写给谁的

2018-07-12岳阳楼记

  我们都知道《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那么,这首记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的,又是为谁所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千古名句。但范仲淹的主要事业并不是写散文,而是北宋中期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总的来说,宋仁宗赵祯在1022年登基之后,还不算坏皇帝,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内外交困的仁宗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考虑改革了,此际,他想起了范仲淹。本来范仲淹还有动摇,也许仁宗求治心切,没有充分考虑改革的艰难吧,但皇上的信任已达极致,臣子还有什么可说的?几天之后,他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交仁宗。在这个奏折中,范仲淹说出一个真理:"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范仲淹这个奏折在中国改革史上大大有名。仁宗接到范仲淹的报告,极为高兴。经研究,除第七条军事建议之外,其余九条,补充细则,陆续下诏,全国执行。时人称为"新政",即后来所谓的"庆历新政"。其重点是干部制度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是非常棘手的烫山芋。

  宋代冗官太多,历史有名。当官的路子五花八门,科举考试当然最正宗,除此之外,还有"门荫"、"纳粟"等途径。人人谋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首先,宋代科举取士名额出奇的多。就取士人数来看,是唐代的5倍,是元代的30倍,是明代的4倍,是清代的3.4倍,可谓空前绝后。官员数量当然大大增加。但是,科举出身好歹要考一考,还算公正合理。更多的问题,出在"门荫"制度上。"门荫"又称"恩荫"、"荫补",就是俗话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皇帝宗室子弟以及外戚后裔封官封爵,是历朝通例,且不细表。除此之外,还有"纳粟",即买官。政府扩充军备、疏浚河流乃至赈济救灾,富人出来交钱交粮,可以封个一官半职,慢慢成了制度,越来越多。

  以上因素叠加起来,自然冗官太多,素质下降。时任谏官的欧阳修在湖北钟祥调研时发现,当地第一把手王昌运又老又病,连走路都走不了,要两个人搀扶着办公。 3年下来,州政荒芜衰败。替换他的刘依,也已经70多岁,耳聋眼花,连当朝宰相(总理)的名字都不知道。欧阳修给仁宗写报告说:陛下想一想,这样的干部,能够治理好地方吗?范仲淹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最关键的,首先是削弱"门荫"集团。在递交《答手诏陈十事》之后,他又主持起草《任子诏》等重要文件下发,限制干部子弟世袭当官。同时还打击了"门荫"的变种。就是一些大太监仗着大内威势,违反规定,私自占据首都一些地区和很多肥缺单位的一把手位子,颐指气使,而且十几年不让位。范仲淹、富弼和韩琦商量改革,第一步是把这些地区领导人的任期定为三年,不得私自请求连任,任期超过三年的,请皇帝下诏罢免,另择合格官员担任。

上一篇:解读《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下一篇:《岳阳楼记》原文翻译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