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侯祠 余秋雨读后感

2020-04-26余秋雨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余秋雨

  《文化苦旅》之柳侯祠读后感篇一

  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

  这样肉麻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几句了,并且说“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文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没忘记格外强调了这位副市长“也是个文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余秋雨也是个“文人”,而且是级别更高的大文人,那么中国若想“从根子上”好起来,实在只有起用这群大文人、小文人们来做大官、小官这一条不二法门了?可以说透过此文,我们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里几乎全然未消化现代法治社会、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许知道一些理论,但他接受的却是比当代新儒家还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做官的附庸风雅操控着文化,文化人附势权力卖弄着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还哀叹柳宗元失去了“个人的意义”,在官本位的专制体制下,个体当然无法独立或倍受压制,余既然看到了这点,却不向制度问责,而把希望寄托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岂是真在替古人鸣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罢了!

  《文化苦旅》之柳侯祠读后感篇二

  初知柳侯祠,是高中时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他常站在前人曾伫立过的地方,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从中思考前人的情感。他将柳侯祠作为自己文化旅行的一个站点,在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悟懂文化历史的冷漠和严峻。

  《柳侯祠》一文结尾这样写道: “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不知道我是不是余秋雨笔下的少年,但可以追随他的脚步来感受这份文化熏陶,我想也不失于一种传承。

  到了柳侯祠,的确宁静。排排的石碑依然怆然地肃立着,《荔子碑》、罗池、柑香亭还如书中所写,孤独固执地告诉世人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大文豪。看着粉砖灰瓦的祠堂,虽已被翻修多次,但先生在此地挖井、办学、种树、修庙的情景依然历历浮现。柳宗元跨过千年的风霜,飘然孑立。

  柳宗元被贬,先是永州,再是柳州。既到了这样的荒远之地,他便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气节与傲气让后世文人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人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这位大文豪。被贬柳州途中,与他同路被贬广东连州的刘禹锡,两位文人长途跋涉,一路风尘,怀着愤懑的心情一路南下。箱匣里是一扎皱巴巴的诗文,路途遥远,走了多久已不得而知。突然想起了童年时背诵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有少年时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一个课本上伟岸的文人形象立体地在眼前呈现,与之离得很近。

  如今,从西安到柳州的路途已不再遥远,火车一日便可到达。柳州也早已不是文人被贬的蛮荒,南下人们的心情早已不再悲怆。

  回到旅馆,我坐在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流和人潮正自我宣誓另一种文化。落日的余晖洒在这片千年文化的故土,给柳侯祠中的罗池、柑香亭再一次镀上金色。不远处,又一拨人来了,或许他们之中,有人也会慕名走进那座意蕴深厚的柳侯祠。

  《文化苦旅》之柳侯祠读后感篇三

  秋残十月,微风吹起阳光下树叶晃动的影。坐在窗前,品一杯暖茶,徐徐翻动书页,淡淡的忧伤在心底流淌。

  《文化苦旅》嗯,真的很苦,很悲。

  走过柳侯祠,仿佛望见了柳宗元当年的艰苦。政治上的失意,几度的.贬谪,他却仍然不放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默默地奉献自己。他先是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十年后的一纸诏书把他从永州贬到了柳州,柳宗元没有绝望,挖井,办学,种树,修寺庙。一切能为百姓做的他都做了。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眼眶有点湿润,在如此的绝境中,很难想象,柳宗元是凭着怎样的一份信念坚持了下来,或许是那份爱民的热忱吧。胸口又有点疼痛,柳宗元的所作所为看来都是小事,可当时的中国,又有几个这样的柳宗元?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怎么就这样埋没一个文人?毕竟,柳宗元是伟大的,哪怕在中华历史上他是显得多么渺小,他所遗留千年的精神永远令人映像深刻。

  柳宗元是一个个体,但在中华历史上他绝不是一个“个案”。是的,中国少一个文人算不了什么,可是,中国所缺少的,真的就是这么几个文人么?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或许用寂寞来描述柳宗元、来描述中国过往的愚昧有点悲剧的色彩,可它着实带给人悲苦的情感。眼泪不知怎么的又漫了上来,心口微微泛疼。又有谁能够想网象,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独自承受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却没有东西能够支撑起它——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柳侯祠的旧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续上去。可这些传承着我们华夏文明的碑文,却没有人来破读。我不知道中国还能这样走过多少个年轮,可是文化内涵的空虚,已成了最大的悲哀。

  这么庞大的一个民族,怎么可以就因为这么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小而支离破碎?

  好吧,它们不细小,也不是不起眼。已经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这些上来,不是么?那么,为什么我的双眼含着泪花呢?我的心中更多的是愤恨与忧愁。

  好了,悲伤是一时的,奋斗是永远的。要相信,总有一天,眼中的泪花会变成嘴角的微笑。

【柳侯祠 余秋雨读后感】相关文章:

1.柳侯祠余秋雨

2.余秋雨《柳侯祠》赏析

3.余秋雨散文《柳侯祠》

4.余秋雨柳侯祠 原文

5.余秋雨《柳侯祠》阅读

6.余秋雨散文集精选《柳侯祠》

7.名家散文余秋雨《柳侯祠》

8.武侯祠对联

上一篇:余秋雨柳侯祠 原文下一篇:错过的心情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