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杂志,在保留栏目“体检报告单”当中,把文化名人余秋雨请到了白岩松大夫坐诊的疑难病症研究所,并诊断出“肝火过旺”“心律不齐”“谵忘症”三大病症。
在例行的一番望闻问切———历数余秋雨的“个人史”、“既往史”、“临床表现”之后,白岩松大夫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会诊意见”:血脉通畅,但肝火过旺———携《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以来,一路高歌,几乎一枝独秀,风骚文坛内外。但过早地由学者时代进入作家时代,过早地自封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过于自信地自居为当代中国文化大师,乃至肝火过旺,扰乱了气脉的通畅、心绪的宁静,与真正的大师失之交臂。“苦旅”变成了“美居”;人文山水变成了东方明珠别墅美居里的历史人物的对话;文学精思少了,理性色彩多了;平静心态少了,个人恩怨多了,而自我反思则彻底放逐。环境变化,引起心律不齐———《文化苦旅》的成功除因为余秋雨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之外,还得益于时代的机遇。时值中国痞子文化及小品文盛行的时代,文坛和读者渴望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刻人文情怀的新人新作来平衡精神生态,余秋雨如约到来。但最近各方群起而攻之,备受文化批评的同时,又遭受了“文革余孽”的指摘,再加上盗版事件的困扰,余秋雨明显心绪浮躁,心律不齐。疑有“谵忘症”———《文化苦旅》饱含着作者的良苦文化用心和真诚的文学热忱,是一种生命的奔赴,一种文化的视察。但它的成功则导致余秋雨丧失了某些为文为人的基本特征,《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则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失语的症状,在模式化的写作中淡化了文化气场和审美气场,只剩下世俗功利的人生杂谈。才子气太足,聪明气太多,思想家的气度和境界相对不足,传统文化中虚妄的伤感太多。
鉴于此,白岩松对症下药给余秋雨开出了三剂良药: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食品———补充人文史学知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少一些个人恩怨、自我意识,便能怯除肝火,血脉恢复正常。保持心态平和———面对各方批评,无论是正常的学术探讨还是强词夺理、无中生有,患者应保持自身心态平和,对前者可以虚心听取合理批评,可补充自身营养;对后者可以一笑置之,全当扩胸(扩展胸襟)运动。多做“脑部运动”,少做“嘴部运动”———对现象多做人文的思考,对史事多做精确的考证,惜言如金,不求商业的炒作,但求文章精品,可有效缓解“谵忘症”。
耐人寻味的是,“患者”余秋雨这次没有像刘晓庆、葛优等“患者”一样马上对会诊意见做出反应。不知是因为牛群“院长”忘了去问,还是因为患者有“难言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