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

2021-06-15张九龄

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4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答案:

  (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2分)

  (2)比兴手法。兰迎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2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想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求得富贵利达。(2分)

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2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超然客整理

  B.“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

  C.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

  D.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16.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5.C [解析]“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不当。

  16.①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②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惋惜;③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④作者向往的清明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3

  【原文】:

  感遇;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阅读训练】:

  (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 、 的特征。(3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4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阅读练习二: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阅读练习三: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1)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4篇】相关文章:

1.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

2.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3.张九龄《感遇(其四)》阅读答案

4.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

5.感遇 张九龄阅读

6.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汇总

7.张九龄《感遇》阅读题

8.感遇张九龄阅读理解

上一篇:岑参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下一篇:张九龄《望月怀远》鉴赏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