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读后感1
道德,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实的。道德就像一盏灯,照亮着我们的心房。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和奶奶一起坐公交车回家。因为车上人比较多,路也比较堵,所以我们坐了许久,车子才开出站台。但才刚刚驶出弯道,车又停了下来。我很生气,也很奇怪,为什么司机要停下来呢?无意之中,我发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拄着拐杖向这里走来。这时,车上的一些乘客也发现了这位老人。可他们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有的让司机快开,不要等他了;有的对那位老人喊:“快点呐,就等你了!”可司机叔叔却无动于衷,只顾等那位老人。终于,那位老人上了车,司机叔叔又说:“请年轻人为这位老人让个座。”话音刚落,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刷”地一下子就站了起来,亲切地说:“大爷,您来这里坐。”那位老人感叹道:“现在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
这次坐公交车真是令我受益匪浅,不仅看到了司机叔叔和那位小伙子“将心比心”的道德精神;也看到了那些不尊重老人的人,以及他们不道德的一面。
以后,我要以那位司机叔叔和年轻小伙子为榜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将心比心,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朱自清《绿》读后感2
绿,这种神奇的颜色,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是动人鲜活的。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是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中那醉人的绿时发出的感叹。绿是醉人的,绿是奇异的。我幻想着我也去了那梅雨潭,见到一大片一大片醉人的绿,仿佛仙境似的,令人心旷神怡。
梅雨潭的绿是少女,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梅雨潭的绿是多么美貌,是多么生机勃勃,以至于让朱先生看得如痴如醉,把瀑布也没装在心上。放眼望世界,还有哪里的潭,哪里的湖,哪里的绿有这般美丽动人?
我不禁想起了我家乡的那颗璀璨明珠——西湖。
西湖,同样是一位少女,她一年四季都穿着裙纱,她的微波很明亮,夏天总能看见她映衬着太阳的倒影。西湖会唱歌:风吹到湖面上,会发出“啫啫”的响声;西湖会微笑:泛起微波时她总是在微笑。西湖她也有活力,细柳、荷花衬着她的小巧可爱;樟树衬着她的高大强壮。梅雨潭与西湖取长补短,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堂。
梅雨潭,朱自清的向往,人世间的天堂;西湖更是如此。
朱自清《绿》读后感3
梅雨瀑,曾经仅是一个无名小瀑,但随着大作家朱自清所写文章《绿》的发表,梅雨潭从此闻名天下。
梅雨潭的绿,那种软、嫩、清的绿,着实令人着迷。“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试想,若置身于这样的绿中,难道不会令人陶醉吗?想想,轻触这样的绿,这绿将泛起波纹、泛起涟漪。柔软的感觉,这是如此纯洁!滑嫩的感觉,如丝如缕,欲挽留她,这绿又瞬间从你手中溜去,轻盈地,回到了池塘中,在池水中融化,如同幻影般飘散开了,与池水融为一体,直到满池塘,皆是这种纯洁的绿了,皆是这种醉人的绿了。
梅雨潭的绿,那种温润又亲切的绿,天下无双。“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若这绿慢慢向你飘来,闭上双眼,你会感受到一阵阵浓浓的暖意扑面而来。那种温婉、那种亲切拥抱着你,浸透了你,又飘回到那池塘里去了。但你的心,仍然如此温暖。
啊,梅雨潭的绿!你永远不会被世人所忘怀!
朱自清《绿》读后感4
那天清晨,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读朱自清的散文《绿》。题目,只一个“绿”字,而文章却是洋洋洒洒,好几段。我不由好奇起来:绿,到底能作什么文章?
窗外,草是绿的,树也是绿的,都是绿的。我眼前的绿和作家笔下的绿难道有什么不同吗?我细细地读起了《绿》: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潭水的绿是在摇荡的醉人的奇异的绿,是清而温润的;哦,原来绿真的那样丰富而多姿,而每一种绿在朱自清先生的眼里都是那样富有韵味而值得回味。
合上书,冥想,忽然间,草的绿多姿了,草有嫩嫩的绿,黄黄的绿,就连草尖的露珠也染上了浅浅的绿。树叶是黑绿的,每一片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纹理……在浮想联翩中,我会心地笑了。
记得一次去爬山,走在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上,我却并不抱怨。我留意着脚踩在每一块石板上时的声音。那声音与记忆里不同,有时它“咚”的一声,很短促,又很清脆,传入耳畔,犹如钢琴上的某一个琴键的跳动;有时它是沉沉的一声响,仿佛鼓槌重重地敲在你的胸前。石板成了琴键或是拨动的弦,或是跳跃的鼓点,在我脚下欢跃着……想到这些,我不禁再次体味起《绿》中那意韵无穷的绿的境界。
也许,就是《绿》吧,让我的心灵变得细腻而灵动,让我的世界变得斑斓而多韵,我常常这样想。
朱自清《绿》读后感5
今天,在绵绵春雨中,我读了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清新的文字、淡雅的风格,让我深深陶醉。阅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眼看口读,更要用心去品味。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
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还要“安静和平”,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朱自清的春天,就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清秀精到、雅俗共赏的文章时,难道你仅仅认为很“优美”吗?而我却觉得还有一点“忧美”,隐隐的“忧郁忧患之美”。这么绝妙的天地人和谐的春天,对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只能“盼望着,盼望着”。
现在的人们养尊处优,已习惯了慵懒,对于美好的东西,经常是熟视无睹,而且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的繁华和收获。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能愧对“祖国春天”的称号,要让花开更红更香,要让草长更绿更广,为真正实现朱自清梦中的春天,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