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2020-06-17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来看看!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

  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第一次是因为家境惨淡,祖母去世而流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而留下的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流泪是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流露的惜别的'眼泪;第四次是读到父亲的家书,潸然而下的百感交加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脉络,也是作者对父亲之爱的最好体现。亲人之间总是这样,“正面相对时交锋的总是矛盾,爱意深浓时却彼此背过身去”。在写《背影》的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发生了许多恩怨,还曾有过一段时间较长的冷战。1925年,父亲写下了文中的那封家书。朱自清先生读后百感交集,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至此,两人心中的冰山终于融化,言归于好。冷战的解冻,除了朱自清父子逐渐忘却彼此的不是,惦念起对方的好之外,我想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成长吧。在长达数年的冷战期间,朱自清先生也由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长为人父,历经风霜,更懂得了父亲的艰难与不易。对父爱的理解更深刻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更为复杂而深厚。

  二、主题之二:忏悔

  细读《背影》,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有三个重要的角色:过去少不更事的“我”、年长的父亲和现在年事稍长的“我”。而隐藏着的现在的“我”事实上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作品的故事是通过现在的“我”的叙述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读者跟随着现在的“我”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体会这一事件。因此我们会看到文章中这样的字眼,“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是作者对年轻时自己的嘲讽。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现在的“我”正是处于过去的“我”与父亲之间的位置。也许作者当时并没有饱经风霜,所经历的也没有父亲的多与曲折,但此刻的“我”已经以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出现,再也不是那个年轻的莽撞的小伙子了。“我”开始了解处世的不易,明白了个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努力在命运中的无奈。“我”开始理解父亲老境的颓唐,也不再嘲笑父亲的迂,而是反过来嘲笑自己,为自己当年的幼稚无知感到可笑与深深地忏悔。文章中表现类似忏悔、愧疚的地方还有几处,虽然语句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忏悔、愧疚之情。作者的这种惭愧与由此产生的对父亲的认同甚至仰视、崇拜,是作者逐步告别昨日的“我”而走向父亲的一个标志。

  三、主题之三:怀念

  这篇描写父爱的温暖文章写在父子冷战时期,从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父子生隙,到1922年父子间真正的冷战,再到1925年父亲写信给儿子。时间磨光了所有锐气,卸下了父子身上的利刺。待到时间洗尽铅华,父亲写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那些矛盾、不和都已不再重要。两个人血脉里流动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分割的吧。既然是彼此挚爱的亲人,为何还要再互相伤害呢。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答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背影》所写的不仅仅是父亲深厚的爱,还有“我”对父亲的回忆与怀念。

  四、主题之四:哀怨

  《背影》开篇便交待背景:正是父亲的差使交卸,家里祸不单行的日子。变卖典质只够偿还亏空,丧事还要借钱才能操办。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路在何方?结尾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很内敛而有深味的文字。父亲曾经“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绝非庸碌之辈;而“我”,北京大学毕业,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文章的写作年代是在1925年10月,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之日,北洋军阀各霸一方,他们在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互相争夺地盘,国家战祸连年,经济破坏,生灵涂炭,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看似作者只描绘自己一家的情况,但实际却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哀,哀社会给人们造成的不幸;人们怨,怨给人们造成不幸的社会。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转变成对所遭遇的不幸的哀怨。这样的哀怨,是人们对黑暗时世的不满和消极的无力的反抗。

  有人说,一部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像《背影》一样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从“父爱”到“生命”,关键在于你的角度。无论是教学还是作品赏析,我们都应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去审视作品,体味作品,理解作品的深意。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相关文章:

1.对朱自清《背影》多重主题的解读

2.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3.朱自清《背影》散文主题和写作特点分析

4.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及思想主题

5.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

6.朱自清散文《背影》鉴赏

7.朱自清散文《背影》评析

8.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有感

上一篇:描写父亲背影的诗歌下一篇:六月里的春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