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空气》教学反思和建议范文

2019-02-24教学反思

  污染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人类的生存。《保护空气》这节课结合大量的图片、事例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空气污染的来源入手,再讲解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接着结合实例分析产生的危害,最后引导大家如何保护环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树立学生的环保的意识。现在我就《保护空气》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性设计

  在集体备课前,我分析和反思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2)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提高观察、收集资料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2)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空气的情操。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几个老师一直在争议是着重把设计放在了知识目标的达成上,还是放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后来在一系列的相关知识收集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决定本课的目标应该是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初步认识大气污染的问题,提出减轻污染的科学建议,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教学前还应反思如何考虑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选用适宜的学习策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合作”在科学学习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学生与他人合作,也就学会了学习的一半;学生的合作能力怎样,合作水平怎样,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数据。为此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然后以空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尘埃为研究对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地点尘埃的滞留量。在实验后,通过开展“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的讨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充分认识空气污染后,教材安排了第二个活动“怎样保护空气”,以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编写手抄报,发展其表达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设定了一定的规则:请各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者,其他组的代表可以针对前面的发言提出异议或补充。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小组发言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再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给学生布置任务: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调查学校周围的空气质量。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以“保护空气”为题,编写一张手抄报。

  这堂课快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反思:“你学会了吗?”并侧重引导回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真正做到“课虽止而思未停”,把课内延伸到课外。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教师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通过情境有效的理解科学内容,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性总结

  在本节课后,教师对课堂环境的设计、学习策略的安排等进行了再一次反思。发现总体上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的,实现了教学的基本意图。特别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在课前直接布置一些任务来完成,而是一开始就从学生的兴趣和喜欢猎奇的心理入手,导入:图中主题人物在山顶鸟瞰城市,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问题: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探究话题:空气污染。让学生讲讲:你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心甘情愿地进入角色,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主动开始学习活动。在整个环节的处理上,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意图。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与生活接轨。同时通过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的调配还有待加强;内容的空间因为“战线”太长而拓展不深;课堂学生反应热烈,但是真正潜心思考的设计和引导还欠火候等。

  教学建议: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教师要真正看清自己所经历过的教学过程则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要经常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设计合理吗?”“情境的创设有效吗?”等,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

上一篇:《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下一篇:《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