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优秀教学反思

2019-03-14教学反思

  本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再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事。鉴于现在的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积累较缺乏,故在课题导入时设计了配对环节——发明及发明者。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学生十分有兴趣了解其发明者,相信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这样,也很自然地引入了“麻醉剂的发明者是谁?”这一问题上来。同时,将“发明”与“发现”作比较,以前的课文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回答时则能很容易地说出重点“发明”是以前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发现”是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在复习了一遍之后,我引出了“华佗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意图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要为我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而自豪。在感受自豪之后用自豪的语气再读课题,学生的情感得以调动。

  在学习本课时,根据单元目标,注重让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扶”与“放”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学方法、重训练。

  一、体会“深感不安”,我按以下步骤展开学习:(1)初步读句子,理解重点词语;(2)根据重点词语提出合理问题;(3)联系上下文解答问题,理解句意。通过对小孩子做手术时的“痛得乱蹦乱跳”、“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叫声”这两点想象华佗此时的心理想法,设计读写结合“面对_______的孩子,华佗心想:________,所以他深感不安。”设计时考虑到题目含盖的面能够广一点,因此既有课文内容的填空,又有发散想象的填空,在这一题目中得到了整合。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会用疑问句的形式来回答第二个空格,比如有学生回答:“面对痛得乱蹦乱跳的孩子,华佗心想:是不是有一种药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呢?所以他深感不安。”这样一来,前面的回答与后面的“所以他深感不安”显得十分牵强,语句不连贯。如果将前面华佗心想的内容变成肯定句式,语言就比较精致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有一大遗憾,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简,导致有了绕圈子的感觉。施老师和蒋老师为我提出的这个不足其实我也已经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了——嘴里总是问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深感不安呢?其实在两次读课文第三小节之后,再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已经能理解与体会了,可我闲碎的话语则显得过于罗嗦了,这也是一个需要在今后多多关注的问题。

  二、体会“沉思”。在对重点词语“沉思”学习的时候,我则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华佗为什么沉思?他沉思什么?抓住的重点句子是“华佗给他动手术,那汉子不仅没有挣扎、呻吟,反而软绵绵的,任人摆布”、“手术顺利地做完,他还在发出昏睡的鼾声,一点儿也看不出有什么痛苦。”找出这两个让华佗沉思的关键原因,体会其善于抓住身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与精神,体现了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作为一个医生,他急病人所急,为解除病人痛苦而执著研究。

  在设计过程中,我针对以前课堂上的不足——板书,进行精心设计,应该来说,还是抓住了重点,起到了梳理课文重点,给人一目了然的印象。在今后的课堂上,也将针对每一次的不足进行改善与提高。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水和水蒸气》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湘教版《不用搀扶》优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