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二)》教学反思
在上《时间与数学(二)》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对教材内的处理比较恰当。
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三个环节用故事串联到一起,结合成一个整体,即小红作迎客准备(统筹时间)——与客人喝茶聊天(喝水问题)——讨论漏水的水龙头(小实验)这三个环节。既使本节课结构更加紧凑,教学过程更加连贯,也体现了统筹安排时间的思想。
二、在教学设计上力图创新,课上出现了不少亮点。
1.统筹时间这一环节,我深入思考,课前我预料学生能提出的几种可能的答案:23分,18分,15分和13分,但如何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操作的实物呢?最后我想到了用时间条,我制作了与时间长度一致的长方形KT板,上面标有要做的事情和所要花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载体,也能通过边摆边说的形式,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也为今后画线段图解题奠定了基础。
2、重视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比较重视的部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一个月,半年和一年喝的水,显然有难度,本节课的意图也不是旨在计算技能的培养。于是我适当引导学生一个月按30天算,半年就按200天算,一年按360天算,大大节省了本节课计算的时间。3、在设计小实验环节时,我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教学工具的使用问题。教材中的实验是要求先让学生自己用大头
针给纸杯扎洞,然后再进行实验。这就存在大头针扎洞的大小直接影响水的滴漏速度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有的小组滴漏速度很快,1分就可以漏完一杯,有的又滴不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事先扎好的纸杯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省去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扎洞的过程,但实验的节奏比较统一,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实验结论来进行推测和思考。实验意图贯彻较好。我原来也尝试了让学生自己扎洞进行实验,尽管尊重了实验程序的完整性,但因为实验节奏参差不齐,导致不能很好地贯彻实验意图,使小实验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效果。另外,测量水的重量时,我原本采用了让水漏进以毫升做单位的量杯,可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过毫升这一体积单位,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并且教材中是采用克做计量单位,所以我大胆地给量杯贴上了新的标签,即以克做单位,并标好刻度线,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本节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1、应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2、在引导学生探究意识方面要多下功夫,学生主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太少,略显学习有点被动,教师要多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