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寄冰》教学反思范文

2019-05-07教学反思

  《寄冰》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融常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有趣的科学童话。本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语言浅显,较容易读懂,通过学习让孩子在故事中懂得一个常识: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同时课文结尾造成的悬念是向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好教材。反思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感受:

  一、目标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效果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注重识字教学,体验要领,发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训练和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他们识记生字的方法也很多,能够运用拼音熟练拼读汉字的音节,能够借助换部首、加部首等方法,分析汉字的结构,识记字形。因此在处理生字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注重给予相当的时间进行个体学习,让学生能静下心来通过“拼读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等环节来自学生字。教师只对一些易混淆,难理解的字在字音、字形或字义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能根据生字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有的重在正音,有的重在构词,有的注重笔顺,有的突出新部首的学习,有的由新字新词引出句子说话练习,将字词教学与文中的句子紧密联系起来,不面面俱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训练非常扎实。

  同时,虽然学生对拼音的掌握程度已经较为熟练,但我较注重对拼音中难点的经常复习。如:在学习“退”时,通过请学生拼读这个字,巩固“i、u在一起,声调标在后”这个内容。

  2、能够让学生在语境中、联系自身生活理解词义。

  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在一些词语的理解上还有困难。因此,在教学“寄”时,让学生说说你还寄过什么东西?从而使他们知道“寄”就是从一个地方通过邮局的帮助,把东西送到另一个地方:在教学“希望”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过生日的时候,希望收到什么礼物,从而形象的知道希望的意思。同时,在教学“扫兴”的时候,让小朋友看看前后文,洪洪收到箱子时,以为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冰,肯定很高兴,然而打开一看,是满满的一塑料袋水,觉得很扫兴,以此来帮助他们知道扫兴就是从高兴变为不高兴。

  3、引导语言创造性运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语言表达有序,说明思维有序,语言表达完整说明思维就完整。《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说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的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特征与关键要素,说的特色显示出来了,就能促使学生写的发展,带动读的深化,促进听的落实,并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结合我教研组本学期的研究主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还设计了多次的说话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板书等为学生搭建了一座由理解到运用的桥梁,引导他们大胆地展开联想,把学会的课内课外知识活学活用,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如:利用板书,让学生用一句话把“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往哪里寄冰?”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设计填空练习,出示洪洪给非非寄的信,让学生们来把它依据对课文第一、二小节的内容的概括来补完整。从文中洪洪由于收到水而生气,企鹅因为退回的冰而糊涂,提供句式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揭示水的基本属性。采用打电话游戏来导之以行,培养了人文精神。设计其中一方向另一方打电话道歉,解释和消除它们之间的误会,并积极提出补救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加强了文道统一,有错勇于承认,敢于消除误会,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积极想办法弥补。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老师提示,将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选择地转告给别人,既展开丰富想象,又训练了规范说话,发展了思维,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改进之处:

  这篇课文不长,但情节生动,有利于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与情感的变化,把情感置于了阅读的首位,并多角度地通过停顿引导;抓住课文关键词,体会语气;抓反问句、疑问句等句式,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的训练。但是有时小朋友还不能马上读出问句上扬的语气,这时就需要老师能通过适时的指导、示范。在这点上,我做的还有所欠缺。另外,在谈到非洲和南极的时候,可先放手让小朋友自己说说对非洲和南极的认识,然后再放录音,听听非非和洪洪是怎么说的,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与说话的水平,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最后,我在处理孩子的提问方面还缺少经验,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发言,给予充分的引导,而不是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这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使每一课都让孩子们充分地得到收获。

上一篇:《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热带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