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教学反思
本节课气氛较好,学生都能很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从内容来看,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单单讲大气层的话,学生就会感觉像是很遥远的事情,讲到身边的空气,很亲切地感受到原来大气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我们讲的东西就是我们身边的东西,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大气层,引导学生去纠正自己认识的大气层中的错误,对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本节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平时课外科学知识积累很少,同时对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也留意观察的不够多,所以他们讲出的一些事列没有很大的新意,引导过程中很难让学生步入你所设计的意图中。我想如果在课前能学生去找些资料,上网收集一些平时自己不了解的知识,那课堂效果会更好。
大气层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就教材内容而言,《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是地理选修模块的内容,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既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从课标要求看,要求学生说出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才能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大致如下:首先用央视公益广告视屏导入,引导学生感知大气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探求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很好地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然后从大气污染的概念入手,从大气污染的本质原因中,导出两个关键词,即“大气的自净能力”和“大气污染物”,接下来重点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最后,设计一组典型例题,以训练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检测学生能否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从课堂流程看,教师通过简要的语言将各个环节连贯起来,使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并成为一体;从课堂达成效果看,展示学生能根据展示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拓展,比如逆温的生消过程,大气环境问题的概括总结;从课堂生成问题看,学生能有效获取材料中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只能看到表象,不能对表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知道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但只是生搬硬套,缺乏灵活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就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这样的问题是允许存在的,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这类问题的学习教师应该多给予指导、点拨。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的展示形式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个别同学的展示教师没能及时干预,导致展示时间过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在展示形式上不能太过死板,要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同时要要求同学们在班级展示之前进行组内小展示,以提升课堂展示的质量。
大气层教学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基本途径,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1.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2.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问题,初中生能够初步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十分广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入这些实际问题。由于实际问题只给出了具体情境,而未给出相应的物理模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建立起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找出这个物理问题与哪些物理概念、规律有联系,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问题可分为“解释现象”和“作出判断或提出方案”两种类型。
解释现象的实际问题是用物理知识去说明实际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例如:
(1)烧水的铝壶壶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圈,这些同心圆圈起什么作用?
(2)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声,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为什么?
(4)为什么许多电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
在回答这些解释现象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问题中原有的日常生活语言转变为物理语言,做解释时不要依据直觉的生活经验而要紧紧依据物理知识。
作出判断或提出方案的实际问题是利用物理知识进行思维,确定解决问题所应当采取的行动或提出行动的详细方案。例如:
刘丰打算在他家外屋库房安装一个防盗报警装置,想实现如下效果:只要有人打开他家库房的房门,装在住室里的灯和电铃同时发出警报(灯亮铃响)。请你设计这个电路,并说明工作原理。
这类问题如能结合实物或现场任务提出,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看到实际成果,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当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了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后,会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会感到对自然、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将激励他们以更高昂的热情去学好新的物理知识。
3.结合物理知识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
初中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现代科学技术都可以在初中物理内容中找到它的知识渊源。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完全有可能并且有必要结合所学知识简单介绍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把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反映了物理教学的时代特征。把具体的物理知识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对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很有好处,也使他们能够用现代观念看待物理知识的应用。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形成学好物理的强烈动机。学生在课堂上所了解的现代科技成果也将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他们继续深造或从事工作都十分有益。
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域十分广阔,联系物理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们举出一些结合初中物理知识教学介绍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1)结合重力的教学介绍宇航员登月时,在月球上走路的情况;
(2)结合摩擦力的教学介绍气垫船和气垫轴承利用空气膜大大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
(3)结合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介绍人造地球同步卫星;
(4)结合液体压强的教学介绍深水潜水技术;
(5)结合能量的教学介绍葛洲坝水电站、三峡工程,介绍潮汐发电,介绍风力发电机和波浪发电机;
(6)结合光的反射的教学介绍光导纤维通讯;
(7)结合物体的颜色的教学介绍三基色原理在彩色电视中的应用;
(8)结合比热的教学介绍双水内冷发电机;
(9)结合液化的教学介绍火箭的液体燃料、超低温的获得;
(10)结合升华的教学介绍干冰致冷、人工降雨;
(11)结合物体导电性的教学介绍半导体材料的广泛应用;
(12)结合电路的教学介绍钮扣式氧化银电池、光电池和铝—空气电池;
(13)结合电阻的教学介绍超导体。
应该注意,课堂上联系现代科学技术,不能不顾学生知识水平搞专题演讲,不能过份纠缠技术细节。教师应该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模型、挂图、照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概略地介绍科技成果的内容、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要着重讲清它与所学物理知识的联系。
4.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现代社会生活愈来愈同科学知识发生了紧密联系,未来世纪的普通公民也应具备相当多的科学知识,才能应付日常社会生活的需要,如理解新闻媒介传播的一般信息,从事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对重要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物理知识正在成为社会生活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如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通信问题、自动化问题、空间开发问题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同物理教学加以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注意并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了解物理学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