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师父的课的时候,我发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竟是那么顺理成章的事情。《伤仲永》第一课时,师父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默写(提前布置完成);
2、教师范读,逐个认字,纠正读音;
3、自由朗读,大声朗读;
4、黑板写生字,抽学号,写一个认为其他同学不会的字;
5、黑板注音,抽学号,给以上字注音;
6、齐读黑板字词;
7、师生共读课文;
8、作业,将黑板上的字抄两遍。
师父讲课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幽默诙谐的语言,但是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奥妙,便将师父的教学流程搬到自己的两个班上实践了一番,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同样高涨。是怎么回事呢?我拿着听课记录本,思考了很久,终于悟出了一些小小的结论——
第一,学生重视老师的示范。
平时我一般不会范读课文,因为对自己的朗诵不够自信,我常常是从网上搜索相关的课文朗读音频,或者利用配套磁带播给学生听。但是这次,我在两个班上范读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远远胜过用电脑播音频或者用录音机放磁带时的效果。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课堂上尽量地多范读课文,后面的《黄河颂》和《木兰诗》,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黄河颂》教学时,逐句带读更是带动了全班同学的朗读情感。
第二,学生喜欢模式的更新。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认为别人不会的生字,让学生选一个黑板上的生字注音,这些正是教学模式的更新,深受学生欢迎。在之后的实践中,我发现,除了抽学号,让学生自愿报名上黑板写字和注音,其实也是蛮不错的方法,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昨天,在一次讲解学导练的过程中,我先点名让A同学上黑板默写第一题的字词填空,该同学竟然半天写不出一个词,正当我准备再点一名同学上黑板来默写时,他的好朋友B同学主动举手,B同学平时也是比较调皮捣蛋的类型的,这次举手令我很意外,我犹豫了一下,才点头同意他上来试一试。结果更加出人意料,B同学准确无误地将所有字词一一默出在黑板上。全班响起一片快乐的掌声。我重重地表扬了B同学一番,很明显,回到座位的B同学受到了大大的激励,听课都专心了很多,而且接下来好几堂语文课他都能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了。只是A同学的自信心,需要花时间多加鼓舞了。
第三,学生需要练习的反复。
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很多知识讲解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效果。比如字词,先得由老师带着纠正读音,接着得安排他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不止,还要让他们读几遍,读完再抄两回,如此反复强调反复落实,学生自然也就在心里有了个初步印象了,明白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了,会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