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科学课程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那么开展完有关科学入门的教学活动之后,相关的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科学入门教学反思一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
科学入门教学反思二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
二、引导学生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为什么会形成火山爆发和地震?蜡烛点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太阳和影子》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自己始终追不到自己的影子?”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