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思路、反思

2020-04-13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反思 西安车辆中学 何培。

  2、理解歌曲内涵,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爱之情。

  3、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通过分析歌曲结构,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通过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1、理解歌曲创作特点与歌曲情绪的联系。

  2、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习过一首有关长江的歌曲,还记得是什么名字吗?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被称作“母亲河”,你对长江还有哪些了解?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资料收集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音乐来领略一下长江的风姿。

  二、感受欣赏

  1、初听《长江之歌》,初步感受作品

  2、简介曲作者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里面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它的作者就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王世光先生。

  3、分析旋律

  1) 再听,提出问题:歌曲分几部分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通过让学生歌唱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旋律,感受不同乐段表达的不同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愉快、准确的划分歌曲段落,教学反思《《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反思 西安车辆中学 何培》。

  2)分析A段。讲创作手法,唱旋律,体会旋律的起伏与长江蜿蜒奔腾、一泻千里的形象的紧密相联。

  A、唱谱,观察这部分旋律,是哪一种进行方式?与音乐形象有什么联系?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采用让学生边听边画旋律线的方法,形象直观的使学生体会上下起伏的旋律,就好像长江波浪在起伏跌宕,音乐形象跃然纸上,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而清晰。

  B、再唱,找出两个乐句的特点,主题音乐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这是音乐创作中典型的重复手法,你能说说重复有什么好处吗?

  多遍重复就会让大家对歌曲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3)分析B段

  A、唱谱,分析旋律与形象的联系。

  以级进为主,平稳,抒情,就像长江中下游的河水缓缓流淌。

  B、分析乐句变化,了解音乐创作手法:对比。既有乐句的对比,也是乐段情绪的对比。

  4)反复部分与尾声

  齐唱曲谱反复部分对长江的歌颂与赞美。

  尾声仿佛“回声”的音乐特点,延续了A段 3 45的动机表现了人们对于长江的爱延绵不绝,永世相传。

  5)有感情演唱歌曲旋律

  三、教师小结:

  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存在着显着的区别: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是空间的艺术,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反思: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和歌曲相结合,做到形象和生动,容易接受。

上一篇:《长江之歌》教学反思下一篇:《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