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思

2020-06-20教学反思

  我85年参加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当小学教师的妈妈向我提出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课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好课标准: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领域产生了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对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已是“昨日黄花”了,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已落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了。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5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学完《龙宫索宝》《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小说之后,学生参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野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野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几乎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的最后一题迁移题,都被我用各种理由舍弃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初三快毕业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我常门心自问,在初中三年中,我究竟给学生教了些什么?

  二、不敢超越课本。教师在教好课文诉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教学李大钊的议论文《今》的第四段“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总感觉作者的说理不仅抽象、难懂,还罗嗦、繁冗,这种劝人惜时的文章,文人墨客写过不少,就连学生的习作中,也能找出一些佳作,我真想自己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和李大钊的《今》比较一下孰优孰劣,但我不敢。《今》的第四段还是考试的重点段呢,所以硬着头皮和学生一起理解这一段的意思,讨论这一段的论证方法。又如《春天的脚步》一文,我内心的排斥情绪很强烈。这篇文章从头读到脚,大约过了十分之九篇幅,还没有看到“春天”两字,也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直到最后一段,才出现一句话:“我隐约听到一阵沉稳、急速的脚步声,这步伐与特区前进的步伐多么合拍”。我真怀疑这篇范文的原题是不是《春天的脚步》,我认为给文章题目换上《我的弟弟》或《弟弟的转变》,或者干脆换成“变”字作题目更恰当一些,活脱脱的一篇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文章,可也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课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如第六册郑振铎的《海燕》课后练习中有一题目:作者在写海燕之前为什么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我想“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这一部分是作者在海轮上看到海燕,勾起了他的缕缕的乡愁,使他自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春燕。按常规的思路,这一部分应该施在写“海燕”之后写,但文章开篇就写家乡的燕子,说明作者对家乡、祖国有浓浓的思念之情,另外,也显示文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可打开教参一看,参考答案是12字:“联想,引起轻烟似的缕缕乡愁。”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怎么会这样回答?我想这个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还有像《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晋祠》等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敢超越课堂,不敢超越课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常常问自己:我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去了吗?我跟上时代节拍了吗?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我是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是扼杀了无数学生的聪明才智?我内心充满困惑。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教学反思《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思》一文

【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有关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思

2.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

3.语文教学反思

4.《晏子使楚》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5.我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6.《搭石》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7.观潮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8.《推敲》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上一篇:有关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思下一篇: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