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策略具体含义为:“1”就是营造一种课堂“情义文化”表现为“人人为师,互相共勉”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奠定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2”就是围绕“互助”和“交流”这两个体现合作学习精髓的关键要素,优化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6”就是指导和促进学生有效合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辅导、相互管理、相互激励、相互讨论、相互展示、相互评价。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是通过自身对知识的认知、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思维的碰撞生成。学生学习中因个体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学习的积累及其恰当与否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是知识在头脑中不断组织和表征的过程,它是一种自身积极地构建过程,通过自身积极的构建,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在新的情境中,自如地调取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研室提出的“126”策略来看,“满堂灌”、“填鸭式”传统课堂是我们教育的顽疾。陶行知先生是上个世纪的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杜威:“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陶行知曾提出过教育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我们的课堂如何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改变:“师长”变“学长”,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帮;其次是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再次是教室功能的改变:“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 。
高效课堂的落脚点应当是建立在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理解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把桌子拉开分组就是,而应当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分组学习,第二个层次为小组成员之间有互助学习,第三个层次为小组之间有明确分工的学习。在这三种学习情况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否互助,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引导扩展到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亲密有效地合作关系,自主管理、自主探究、合作提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高效课堂的构建应当是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学生们如沐春风,教师们如鱼得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应当体现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习成为享受,才能够使学习效益大幅提高。
【推行126策略加快高效课堂构建英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