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篇一:《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我是让同学们感受到放牧孩子的心情及他们的生活背景,在音乐中感受牧童生活的变化,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牧童之歌》。因为我们是城市里的孩子,能够通过歌曲感觉到他们对草原的热爱。以及小牧童生活的向往。每个同学都能够很完整的唱好歌曲,课堂效果我非常满意。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解决节奏难点
歌曲的第三乐句连续用了四个小节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我就以马为题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辽阔的大草原,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出示马蹄节奏“XXX·X”,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在朗读节奏的同时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很自然地过渡到两声部的节奏练习。
二、仔细听辨,解决音高难点
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在这一点的教学中,我先是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运用柯尔达手势直观的向学生表现出音高的位置,遇到高音时提醒学生靠气息的支持把音唱上去,不能喊叫。
以上是我在《牧童之歌》一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解决方案。课后,李老师对我的本次课进行了评说,并提出了切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如
一、应根据歌曲所表现的音乐要素,选择正确的伴奏音型,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速度的准确把握。本以为琶音适用于任何一种歌曲,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歌曲速度的掌握总是有问题,课后,李老师讲了,小学生歌曲多是欢快活泼的,所以在选择钢琴伴奏时,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速度的准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歌曲的细节处理还需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动态生成的难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仔细斟酌。学生演唱歌曲的第一乐句时,根据以往的语言习惯很容易将两个“慢”连起来,怎样引导学生区别这两个“慢”,并唱准第一个“慢”的一字多音呢?我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听辨比较自己唱的和老师唱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分析第一个慢应该唱几个音,这样漫漫地引导学生唱会。
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样讲真的很有道理,所以每上一节课后自己都能从这门艺术中找到新的艺术点,其实,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就要我不断的努力学习。
篇二:《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创设情境,解决节奏难点。歌曲的第三乐句连续用了四个小节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我就以马为题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辽阔的大草原,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出示马蹄节奏“X”,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在朗读节奏的同时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很自然地过渡到两声部的节奏练习。再次,仔细听辨,解决音高难点。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在这一点的教学中,我先是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运用柯尔达手势直观的向学生表现出音高的位置,遇到高音时提醒学生靠气息的支持把音唱上去,不能喊叫。
以上是我在《牧童之歌》一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解决方案。《牧童之歌》的教学,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谈话、表扬、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受到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在本节课结束时从学生的唱、跳、说、表演等环节看出学生能有感情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的表达出歌曲能容,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歌曲已经。
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表演方式还可以更多种多样,由于引导以及时间限制在这一环节没能让学生充分的表现以便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我要不断的努力钻研新课标,探索新思路!
篇三:《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之情并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首先,我选用了一段《新疆好》的音乐加上描绘新疆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新疆的音乐和风土人情,然后引出这堂课所学的歌曲《牧童之歌》,在学歌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自主通过以往课堂训练所积累的对音符音高的感受来清唱唱歌谱歌词,找出两者中的难点,比如说歌曲中的附点节奏等,再通过钢琴、范唱进行点拨,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修养,最终能够掌握直接试唱歌谱歌词,自学歌曲的能力。
在会唱歌、唱准歌的'基础上,为了丰富歌曲的演唱,我又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自己创编二声部,启发他们用平行三度的创编手法,这个方法比较简单易唱,也是我所教的班级最常用的手法,说到合唱,特别是用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暂的半节课时间里将二声部清晰的呈现出来,难度很大,所以我首先让他们练习听双声部旋律,只有建立在正确地听辨出琴声里高低声部基础上,才能有可能唱准不同的声部,大家都知道,以班级成员为主的合唱队肯定没有精挑细选后组建的合唱队好,因为班级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很多五音不全的人,那些所谓的五音不全的人其实并不是唱不准歌曲,而是因为听力有缺陷,他们听不出音高,就像哑巴为什么不会说话,只会发出怪异的叫喊声,因为大部分的哑巴听不到声音,所以他没法模仿别人的语言。
所以我觉得要想唱好合唱,必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听觉,等他们听辨出高低声部了,再通过各声部的强化演练,让他们对各自的声部形成记忆,这样才能有效唱出高低声部。在演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同学为了不受其它声部的干扰就会刻意地堵上耳朵用喊叫的方式将自己的声音唱得大大的,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在听着对方的声部的同时来唱自己的声部,体会声部间的和谐,学会怎样用最合适的音色和音量配合其它声部,更好地来展现合唱艺术。以上就是我就本节课上合唱教学的一些理解,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四:《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歌曲的第三乐句连续用了四个小节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我就以马为题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辽阔的大草原,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出示马蹄节奏“xxx.x|xxx.x|”,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课堂教学问题,如:
一、忽略歌曲中音高难点。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
二、教学活动过于单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歌唱声音,对表现歌曲设计地较为简单,显得课堂气氛平淡。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形式,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用美的声音演唱。
【《牧童之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牧童》教学反思
3.牧童遥教学反思
7.夜莺之歌教学反思
8.丰收之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