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2020-07-04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记得一位聋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朗读能以声解义、动口又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使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和谐地活动起来。而让耳聋学生朗读,则有利于理解课文、丰富词汇,对于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说完整话、提高写作水平、发展语言都有很大的好处。在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尝试全程开启以读促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有效的“读”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我班学生听力水平都比较低下,在本课的朗读训练中,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是表演朗读法,动作+表情+体态语=表演朗读法。以《祖父的园子》第13、14、15自然段为例: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蚂蚱不见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下雨了。”

  以上这三个自然段中有大量的表示动作的词句,在指导同学们朗读时,我让大家移开椅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读。读到“抬头、跑过去、摘、吃黄瓜、大蜻蜓飞过、追蜻蜓、跑了几步、采花、捉蚂蚱、绑蚂蚱、浇菜、拿水瓢、拼尽力气往天空一扬、大喊、下雨了”这些字句时,我示意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表演出文中的各种动作。一时间,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只见我班学生不但个个读得很认真,而且他们用动作、体态语外加自己丰富的脸部表情,将这几段文字演绎得相当生动。这样的表演朗读法充分调动起了聋生读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通过边读边表演的方式与文本中原本抽象的文字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能轻轻松松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真谛,同时也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的朗读教学带给我很深的启示:尽管聋生听不到声音,但是他们的动作、表情、体态语都比健听学生要丰富得多,我们常常看到聋孩子在用手语描述一件事时是神采飞扬、眉飞色舞的,他们使用的各种动作和表情也都特别到位和形象,所以我们相信每一个聋生心里都有一棵喜爱表演的种子在不断地萌芽和长大。那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聋生喜爱表演、擅长表演的天性,将表演朗读法进行到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童年。通过引领学生朗读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感受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童年时光的可贵,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将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乐园,让他们走进原著,走近作者,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的衔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本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更深层次的领悟她和祖父间的情。初步感悟“萧红体”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心,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在备课前我想了很多,尽管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可它却承载了满满的语文味儿,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因此在我对《呼兰河传》认识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找了许多名师上这一课的视频,借鉴他们的一些方法,最终才把本课的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板块一:整体感知,鸟瞰园子;板块二:眼中园,样样都有;板块三:心中园,一切自由;板块四:梦中园,光芒四射。这四大板块也是教学中的四大环节,整节课就以这四个环节推进,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是层层递进的。由于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尽情地在园子里走了个来回,用评委彭老师的话说,孩子与我都在园子里畅游了一节课,仿佛自己就是园中的一员。

  上完本节课后,我们组织了评课、议课,所有观课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结合观课老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现将本课中的得失总结一下,老规矩,还是先谈谈做得好的方面吧!

  1、突显了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如在感悟祖孙情时,主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祖父对“我”的爱语句,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并拓展了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片段。

  3、突显了本体特征。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特别是在体会园子的自由时,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读后顺势让学生写,园子中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4、突显重难点。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何谓学以致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深入领悟“萧红体”的文字魅力。

  5、突显方法的指导。虽然课文篇幅很长,但我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采用了提领而顿的教学策略。在品析重点词句时,适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如作者描写园子是个大花园时,没有直接写园里的花儿,而是写蜜蜂和蝴蝶,就势学习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6、补充原文。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巨匠的乐园,在教学中多次穿插《呼兰河传》中的章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课堂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没有完美这一说,课后细细回想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发现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我有个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字写得难看。因此只要有人听课,我一般都把板书精简成电报式,从不在黑板上多写一个字。本课中的写作指导方法——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都没有板书,只是一带而过。若板书了,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其次,在课堂上没有大刀阔斧的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我引得较多,显得有些匆忙,若一个问题提出,学生没有及时答上来,就立马指手画脚。最后一点就是课堂容量偏大,加之在品析重点段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草草收尾。说明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无涯,学无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我还得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修炼内功。常反思,多读书,多积累,多向名师名家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氛围,力争早日成为一名语文味十足的语文人。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2.《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3.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4.《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5.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6.《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文教学反思

7.《我和祖父的园子》语文教学反思

8.关于《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上一篇:三角形的认识课件免费下一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