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教学反思
我们即将要学习到的《张衡传》这篇课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下面是关于张衡传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张衡传教学反思
《张衡传》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根据人物传记在高考中考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让学生理清在张衡的一生中发生的大的事件。具体到课文中就是张衡一生的重大成就。
二、学生要熟练的掌握一些古代官员调、转、升、迁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比如在本文中“下车”、“视事”、“征辟”等词的意思。
三、了解作者对张衡所持的评论观点,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抓住了以上三个方面,我认为基本上就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张衡传教学反思
今天讲解的《张衡装》一文,虽说是一节公开课但我仍以常规的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重在强调文言字词句式等文言字句现象,要求学生掌握内容(人物品质、精神,评价)和形式(写法)。现对今天的这节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分析总结,希望在不断的反思中得以进步。
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我们在学习《张衡传》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介绍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的'内容进行共同分享。希望通过学生课前的准备为今天的教学提供方便。
《张衡传》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根据人物传记在高考中考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文章的梳理过程中我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文言句式及一些古代官员调、转、升、迁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比如在本文中“下车”、“视事”、“征辟”等词的意思。但这是一篇自读篇目,自读单元提示中已经不再强调字词句式等文言字句现象,已经象现代文一样,要求掌握内容(人物品质、精神,评价)和形式(写法),以前强调的文言学习现在是分析的基础,分析的前提了。而我在讲解文言字词句式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二、在品读张衡的人物品质、精神,评价时学生的概括,局限于每段的内部,不能从段落的比较间区别,再者,不知从文章整体、文章目的、文体的角度去比较。
明确,本文是记述张衡的传记,应写人物的贡献,哪些方面的贡献。合并同类项,先看出科技(精阴阳、作地动仪),再看后两段,得出是政治方面(在朝中与宦官斗争;在地方 与豪强斗争)。再分析首段,文学成就、品德。整理出文学、科技、政治三方面的成就和品德。补白,品德和文学又穿插在几个地方。明确,概括要从整体入手,段间比较,才能把握段落内容和地位,同时分出材料的主次。
三、由于时间关系在讲解写法梳理时,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对此文的纵线,时间;横线,各方面成就;纵横结合,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的文章结构布局较为茫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总结,希望可以帮助我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张衡传教学反思
我本次讲课所抽题目为《张衡传》,抽到这课时心头便是一紧。这篇课文是传记性的文言文,而且要在一课时内完成,到底是要侧重“文”,还是要侧重“言”,这的确是个问题。说实话,这令我很是纠结了一阵子。后来感觉课文文言难度不大,字词较好理解,加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感觉,如果不深入探讨文本的话,别说学生,就是我们自己,对张衡这个人,自然并不陌生,但绝对不熟悉,除了知道那个基本上就是个词语概念的“地动仪”外,其他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去了解并学习他身上的那些优秀的品质了。所以我就决定将字词含义及文意疏通等以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对大部分字词的理解和梳理。然后在课堂之初将文章涉及的几个最为重要的字词句,以检测的方式做一简单回顾,课堂的重点放到研讨张衡的成就和性格。
然而,在经过紧张的准备之后,在经历四易讲稿,五次试讲之后,5月19日在公开课上还是有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我做了认真的反思,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布置预习任务一定要尽可能地详尽、具体。
如果文言文想要将思想意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那么就一定得确保学生们在文意疏通上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布置预习任务就应该尽可能地详尽、具体。不能只笼统地告知学生要预习,要会翻译,一定要具体到字词句上。这次公开课上学生在梳理字词时表现出的生疏、迷茫,应该说,和我对他们的预习指导不够到位有很大关系。
二、语文课一定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就如党老师评课时所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要越俎代庖。
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华丽,过于延伸,架空教材。教师飘飘然,津津乐道,学生却是昏昏然,一无所获。
语文课,老师要踏踏实实地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
三、文言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抛下翻译书,自主完成。
借助翻译书学习文言文已成了每位初高中生的通例,只要学习文言文,就几乎人手一本翻译书。乍看似乎卓有成效,提问起来,字字会译,句句精通,然而,从这句中抽出任何一字来问他们,却基本是一无所知。我感觉,这实在是翻译书惹的祸,试想,一个身体健全的人,若是每日都依靠拐杖生活,到最后,那一定得是自己把自己“忽悠”拐了。同样,总是依赖翻译书,又怎能具备亲自查字典才能获知的经验呢?若没有这种经验的积累,又怎能将之迁移运用到更多的文章中去呢?
总之,这次参加优质课比赛,从其他选手的,以及自己的课堂表现中,我看到了日常教学中自己忽略的诸多问题,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学无止境,我会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也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