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语文教学反思

2021-06-13教学反思

《老王》的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王》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谢意,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节选自《老王》

  “愧怍”一词,但从字面上解释是很简单的,就是惭愧的意思。追本溯源,从六书上分析,“愧”“怍”皆从“心”--“愧,媿或从耻省。按即谓从心可也”,“怍,惭也。从心,作省声”--也就说,此二字关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为人最该保有的良知与灵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从生命最深处由衷发散的虔诚与悲悯,更或者说,心是拥抱现世的温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难命运的温暖的方式。对于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而言,从生命的最开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们”享有绝对优势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就是从生命开始后的际遇来看,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仍远远高于“老王们”,从人道上讲,作为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是更应该勇敢承担其这个责任吗?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偷了什么?但知识分子有多少能真正体味“老王们”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穷苦?先天性的不公平连同后天叠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按照以上的解读,那么也就是说,在我们设定的整个文本世界中,作者杨绛是幸运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运者应该对不幸的人产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吗?老王真的是一个不幸者吗?真应该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吗?

  另外一点也是特别要注意的,我们在分析文中两人时,应该平等地对待两人,正如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题所说--“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作者与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质,我们从两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再回归到最初讲到的“心”上,正因为有心,作者是幸运的,她最终感到愧怍,她体会到了自己当年与老王的不对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迟到,总比没有要好千倍;正因为有心,老王是幸运的,他拥有金子般的内心,他的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认同的,在死后,他最终获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正是我要最终从“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们跳出文本,在进一步审视我们的解读,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迹。在我最初的教案设计中,本文的教学从标题“老王”切入,以“悲”为核心词展开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没有姓名的人,是个社会的边缘者,不被人重视;二、处境困窘,艰难生活;三、古人讲“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况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视葬礼)--但现在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思路设计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我们口口声声说老王的命运如何苦难、如何悲,可是自以为深切理解老王的我们,不是在最开始便已经不顾一切地将老王放置在同样卑微的角色上了吗?自然,小人物在历史潮流和现实生活中确实具有先天性的劣势,但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难道他们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吗?在他们的活法中,难道看不见快乐?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他们预设的这么悲惨与壮烈?举个我们经常遇见的现象,那些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贾之家还要和美欢乐。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

  洋洋洒洒说了诸多,还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若是进入到教学,还需选择性地进行设计,尤其是,在我们进行教学时,分析这两个字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我这样解析文本引导学生的出发点在哪里,我的情感认知要导向何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对该关键词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第一层解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抛出问题,“愧怍是什么意思?”“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又是谁?”“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请大家说说看。”--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由教师提出这四个问题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层解析: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对学生回答的总结,进一步追问“除了上面我们从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能不能从作者作为知识分子这个身份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这里的‘愧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愧怍吗?”同时,在PPT上展示一页补充材料,这则材料是关于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的,为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课外资料;

  三、第三层解析,师总结再追问:“作者杨绛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老王这个不幸者产生了深深的愧怍感,从许多方面上,我们能感到作者相对于老王的许多优势条件,无论是生活还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师还是有些不解,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老王就真的那么那么不幸吗?有没有哪位同学为老师解答下这个疑问?”--从而由此引出“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个核心总结句,以及上文解读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力求达到全文情感与主旨的升华;

  四、师大总结:表面上去看,作者杨绛确实更像一个幸运的人,老王这时候自然就弱小凄苦无比,然而,当我们仔细去体悟的时候,才真正发现原来自认为幸运的杨绛,她的生命不也悲吗?我们自认为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吗?两个人,正是因为两颗心的有力颤动,才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运的意味。即便身处何种困境,假如你是一个有心人,不也同样很幸福吗?

上一篇:箫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语文《海上日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