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的教学反思
《斗笠》是语文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因为拥有一颗丰富而灵动的心,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情,蕴涵着爱。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意境美和结构美。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 以“情”为线,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我以“情”为主线,创设了较好的情感氛围:以歌曲《妈妈的吻》和唐诗《游子吟》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认知情;教学流程中让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乡情、母爱;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体会母子情;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产生共鸣情。
二、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本堂课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主读、齐读以及边读边想像画面读等多中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主人公对话。因此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到了鸟鸣声。”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母亲正在树下编斗笠,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甜蜜。”这是只有走进文本时才会有的感受。当学生读到最后一节,“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时,一个学生竟然能这样说:“在这句话中,我读懂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祝福,她希望她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充满阳光和幸福!”好一个深刻的“懂”啊!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母爱的吗?
三、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
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斗笠”本就是一首现代诗,构思巧妙。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明灯”等事物,体会它们用在文中的妙处,感受这些事物组成的诗歌的美感。整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林中的鸟鸣,故乡的明月,芬芳的花儿??),感受到了画中有诗(斗笠是故
乡的蘑菇,鸟鸣会滑进梦境,泥土的芳香飞进城市的每扇窗户??),学生领略了诗歌的“形之美”“神之韵”。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韵味悠长,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之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本人认为也有不足之处:
一、读的时间不够。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最喜欢的小节?”的环节中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二、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估计不到位。要学生在课堂上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品读,尤其是要深入了解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课前虽安排学生预习,但有些学生预习不到位,所以谈感受时不够深刻。即兴作诗的难度也太大,造成在课堂上作出的诗不唯美、诗意不浓。
就这节课来说,只是我在教改路上的点滴尝试。课改路漫漫,我会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创新、前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斗笠》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猫》的教学反思
3.《春》的教学反思
6.《桥》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