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加几》教学反思

2018-10-16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方法与上节课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觉得应该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8、7、6加几。如果不用操作,只让他们凭借头脑中的“给9凑十”的方法,想象着解决8、7、6加几。怎么做效果会更好些。于是我在我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不同教学。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出8+7、7+4、6+5这三个算式后,在三班我没准备任何学具,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中,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没有预料到的,例如8+4=就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法:(1)、把4分成2和2,8和2凑成10,10再加2得12。(2)、我是把8分成2和6,6和4凑成10,10再加2得12。(3)、我知道8+5=13,那么8+4得数就应该比13少1,是12。(4)、我是这样算的,10+4=14,8+4得数要比14少2,是12。

  在我们班,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学具,有很多同学充分利用了学具,我清楚:这些同学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解决的,全班大约10人的学生没动学具,这些同学可能用到了其它方法解决。但在集体汇报时,我发现只出现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凑十”法,我还不甘心,尽力的启发:“还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孩子想出了看小数分大数的方法,其他方法没有想出来。

  通过两个班的比较,明显的看出,由于学习9加几时是用学具掌握的“凑十法”,所以用学具操作的四班沿袭了9加几的“凑十法”,思维明显受到限制。而另一班因为没有用学具,反而没有受“凑十法”的束缚,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我想动手操作加强感悟,这是低年级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的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应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自主的探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方向与位置》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数一数》优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