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2018-10-21教学反思

  对于概念教学,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观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的教学,溶解度的讲解如何突破等。看完专题学习的视频后,有很多感触,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惭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在教学时的方式及方法与授课教师作了比较,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打破了很多老师实行的直接讲授的常规,而设计成为实验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2、通过生活当中比个子高矮,让学生明白在进行比较时,要有变量和自变量,以及怎样去控制这些量,达到比较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为后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作了较好的铺垫。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定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析应该控制那些变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准确。4、在实验步骤分析上,复习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为下一步分组试验提供了有利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误差,或者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浪费了探究的时间和意义。5、进行完这些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能让学生对于溶解度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溶解度曲线问题奠定基础。

  同时,在观看的同时,我们几个老师也讨论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改进一下,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时候得出了一些数据,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这些达到饱和溶液的数据得出溶解度的定义等。

  反思:等我们听完专家的分析,我又感觉出了差距,原来这节课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除了我们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这个定义上下功夫了,而没有构建一个溶解度这个物理量”这一点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的问题。

  疑惑:对于溶解度作为一个比例关系的讲法,是不是适用呢?如果使用会不会影响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单位、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上一篇: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的说课稿下一篇: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