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
养了整整三个月,作者没有扒开绿蔓一次,去惊动珍珠鸟,但作者每天都在关心它们。作者非常熟悉它们的叫声,以致多了一种尖细、娇嫩的鸣叫,马上就能听出来,并猜测到“它们有了雏儿。体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细腻而又深切的关爱。
②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句话是作者用语言给刚出世的小珍珠鸟拍的一张照片,那珍珠鸟在作者看来,实在是太可爱了!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儿,色彩和谐漂亮;尽管背上还没有珍珠般的白点,但肥肥的,简直就像个蓬松的球儿,可爱极了!
③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在作者看来,小珍珠鸟蹦到他的杯子上喝他的茶,跳到稿纸上绕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那是一份“情意”,一份回报作者友好地对待它的情意。作者十分看重这份人与小鸟之间的情意,他从中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独特的享受,因此,他要“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尽量不惊动小鸟,希望小家伙带给他的亲近能多一点,再多一点。
④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
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啊!小珍珠鸟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从中可以看出小鸟经过多次试探,已经完全信赖了作者,甚至是产生了一种依赖,居然会在作者的肩上放心地熟睡。俗话说“人非草木”,看来,鸟也非草木,作者用自己的真爱打动了小鸟,与鸟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使小鸟去除了防戒之心,这才会营造出了人和动物如此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真令人感动!
⑤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但作者书屋里的珍珠鸟却并不怕它的主人。它会蹦到主人的茶杯上,“俯下头来喝茶”;它会跑到主人正在写作的稿子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当主人“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时,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主人的手指;它甚至会趴在主人的肩上熟睡。这是什么原因?难道这珍珠鸟改变了它的“鸟性”?作者在最后一句话中道出了其中的要旨──信任。这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人鸟相亲相依的情境,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这种信任是无价的,也是最感人的。这使作者感慨无限,笔尖流泻下的,虽然只是“一时的感受”,但对我们启发很深,“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一点。作者向往与追求的正是互相信任、和谐美好的境界。
(2)对词语的理解。
垂蔓:课文中指吊兰垂下来的一条条细长的茎。
斑斑驳驳:指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也指阳光透过物体的缝隙照射下来,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光点,明明暗暗的。本文指吊兰的叶子在阳光下明明暗暗,颜色不一,相互交错。
生意葱茏:文中形容草木生长旺盛,充满生命活力。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流泻: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从笔端一下子流淌出来。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提高默读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可以参照教学案例。
2.基本教学思路:
(1)从默读课文入手,然后放手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如: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引导自读,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进而思考: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再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组织交流。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4)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重点句:“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如,“作者这么关心、爱护珍珠鸟,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我们也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人与鸟都这么友好,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互相信赖、友好相处。”“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爱心滋润周围的一切事物,用信赖去创造美好的境界。”
3.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感情。如: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不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当“我”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假如小鸟会说话,这使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又如:可请学生看插图,想象作者在笑什么?
4.学完全文,建议回读文前的“学习提示”,落实提示中提出的“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以加深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学案例
导入设计
方案一:从小动物引入。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让学生观察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
方案二:从简介作者引入。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以鸟名作为课题的文章,题目叫《珍珠鸟》。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冯骥才)
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五、相关链接
冯骥才 (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国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