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吧》公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2018-10-29教学反思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较长,朗读课文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明确地告诉自己:要保证每个孩子有充分读的时间,并读得津津有味,读有所得。

  第一课时,我采用了范读,自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等方式开展读通课文的练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采用自主发现的方法识字。

  第二课时,读,还是应该以读为主。如何读?准确地说:如何开展有效的读。课是比较详细地备在书上了,但具体怎么上心里还没有明确,我只在书上注明了一条,用以提醒自己:要尽量做到问题从学生中来,注意随机安排教学环节,心里有学生!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有时,课备得很详细,设计也自认为很周到。但是,到具体的课堂中,常常会感觉上得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我总想把自己认为优秀的设计得以落实,而忽略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而有时,顺着学生的情感需求,随机生成的某一个环节却往往会大放异彩,学生则发挥出我不曾想像到的潜能。在这节课中,我预设了很多种朗读、讨论的方式,但是最终沿着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式,不想竟换来个“童趣盎然”。

  【片断一】

  一生上台,摇摆着小手,细声细气地说:“妈妈,我想到河里游泳,您带我去好吗?”

  师:哟,我可爱的小鸭宝宝。妈妈告诉你,河水不深,你自己去游吧。

  生:嘎嘎,嘎嘎。(该生摇摆着小手,边叫边下了“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一环节事先我并没有想到学生会演得这么好,一下子把我也带入了情境,下面的小朋友也来了劲,争先恐后地要当我的“小鸭宝宝”。于是,我就顺水推舟,继续当起了鸭妈妈。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了之后,我让全班小朋友都一起当我的“小鸭宝宝”。这下教室里热闹了,一下子都围到了讲台边上,对着我满脸稚气地叫了起来:

  “妈妈,妈妈,我想到河里游泳,您带我去好吗?”

  看到这有些乱的场面,我一边伸出手维持了一下秩序(怕太挤,挤坏了孩子),一边温和地说:“孩子们,河水不深,你们自己去游吧!”

  在一片“嘎嘎嘎”声中,小朋友们“游”回了座位。

  师:小鸭宝宝们,我们自己下水去试了试,都已经学会了游泳。那么,你们在学习游泳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事啊?

  生1:妈妈,妈妈。我刚下水的时候,一只螃蟹咬住了我的脚。好痛!

  师:那怎么办呀?

  生1:我不害怕。用力踢了踢脚,它就掉下去了。

  师:然后呢?

  生1:我就继续学游泳。

  师:真了不起!(握住这位小朋友的手)你是妈妈的骄傲,勇敢的小鸭宝宝。

  生2:妈妈,妈妈。我在学游泳的时候,手流得很快,都把我冲到岸边了。

  师:啊?那怎么办啊?

  生2:我也不害怕。游啊游啊,就学会了游泳。

  师:看来,你们在学游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难题。但是,都能勇敢地坚持学游泳。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河里游来游过。高兴吗?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一读:

  “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

  反思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爱幻想,他们爱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于这拟人化的童话情境情有独钟。学生能不投入吗?看来,只有沿着学生的需求去创设的课堂情境才是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

  【片断二】

  我请了五个小朋友上台分角色朗读。一个当作者,一个当鸭妈妈,一个当小鸭,一个当老鹰,一个当小鹰。下面有很多小朋友都想上来读,因为没请到有些泄气。我马上鼓励他们:他们马上就要为我们表演朗读了,读完之后,我们就来当当记者,采访采访他们,怎么样?现在要求你们边听边在脑里想好问谁,问什么问题?

  学生一下来劲了。台上的小朋友相互配合朗读之后,台下的小手如林。

  生问:我想问小鸭,你到河里游泳的时候怕吗?

  生答:刚开始很害怕。但我学会了就不害怕了。

  生问:小鹰,你为什么想学会飞翔?

  生答:因为我想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看看美丽的风景。

  生问:鸭妈妈,小鸭叫你带他去学游泳。您为什么不带他去,而是叫他自己去呢?

  生答:因为我想让小鸭子自己学会游泳。现在不会游,长大了怎么办呢?不会游泳就学不会捕鱼了。

  生4:我要问作者。你读得还不够流利,应该多练一练。

  (有时,台上的同学卡壳了,我就请台下的小朋友帮忙回答。)

  反思

  在这样的交流中,一年级的孩子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很多问题及回答都出乎了老师的意料。

  课后,我想到,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常常问问自己:你按儿童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了吗?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了吗?细想课中的很多细节,孩子眼中的世界确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们的许多见解极富独创性,常令我们这些成年人耳目一新。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来保护这种独创幼芽,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做到真正地关爱我们的孩子。

上一篇: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教学片段与反思下一篇:《课堂的精彩来源于生活的丰富》识字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