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每当教到“液体压强习题课”时就会被这部分的选择题里常出现的关于各种情况下的“压力”、“压强”的判断所困扰。这部分知识,在学习初期,学生解题时总表现出晕乎乎的样子,他们抓不住解题的关键,思考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次强化之后,才会逐渐趋于清晰。
今年在备课时着重对此现象做了深入的思考,学生迷糊的原因?觉得首先,学生对新知识应用起来比较生疏。其次,固体压强才学完,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不同之处,解决问题时不能够准确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总而言之,我觉得学生在学完液体压强第一节课之后,应该有一个细致的关于液体压强方面练习的设计,而不该上来就给学生做看似十分简单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填空题,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
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习题课练习卷:
液体压强练习卷
学习目标:掌握在液体中关于压力的求解方法。
例1 在打捞沉船时,潜水员潜入100m深处的海底作业,
(1)潜水员需承受的压强为多少?
(2)若人全身面积视为2m,那么人在100m深处受到海水的压力是多少?
(海水的密度近似为水的密度,g=10N/kg)
(3)人在水里身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取决于谁?
例2 “泰坦尼克”号失事时在水下10m深处被撞开一道长约2m,宽约20cm的口子,那么在破裂处,受到的水的压力为多少?(g=10N/kg)
例3 如图圆柱形容器,杯子重2N,杯底面积为20cm,内装有10cm深的水
(1)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4)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多少?
例4 如图敞口容器,杯子重2N,杯底面积为20cm,内装有10cm深的水
(1)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变 了。
(4)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变 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 。
例5 如图窄口容器,杯子重2N,杯底面积为20cm,内装有10cm深的水
(1)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
(2)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
(3)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变 了。
(4)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变 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 。
结论:通过例3、4、5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形状 。
(2)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大小与液体重力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 、 、 。
例6 完全相同的密闭容器,里面装满水。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则
(1)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2)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2)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4)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例7 完全相同的密闭容器,里面水没有装满。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则
(1)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2)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3)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4)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七道例题在本节课中,很顺利的讲完,学生的脸上少了很多疑惑,从最开始的两道题的计算奠定了对液体压强与压力的理解,明确了在研究液体产生的压力时,一般情况下要先考虑到液体的压强,之后才能得到压力。进而顺着这一思路解决例3,学生觉得很是简单,但是第三问“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学生凭感觉能说出来多少,但问到他们为什么时,学生却答不准。我又再提了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时建立的柱状模型,学生欣然接受。接下来的例4、5。学生很容易根据例3得出各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结论。之后的练习,做起来也比以前的教学轻松了很多。课后再把作业布置下去,虽然个别题型没讲过,但是学生也知道从哪里入手,能理清思路自己寻找答案了,且小考成绩不错,嘻嘻!
九年级物理《液体压强》习题课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经验,有如下反思:
(1)教学该慢的地方必须慢下来,等学生,或者为学生铺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习题课上让学生通过简单被整理过的习题,逐渐递进的走近概念规律的内部,利用对比的方法区分相近物理量的不同之处。
(2)虽然我们物理的学科特点不同于数学,为了赶进度,或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物理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往往一个题型配一个练习就过去了,使多数学生“消化不良”。看过很多数学和语文的常态课,他们的课堂中,往往是一个题型或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一节课的时间反复强化、变式。这便是我们学科的差异,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很多时候,我们顾不上给学生在某个点练透。但是对于那些易于被混淆搞不清楚的知识点,精心设计讲解的例题,围绕某一主题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是必要的,这四十分钟远比没有任何归类的做完与之想关的所有题型有价值得多。尤其在新授知识的阶段。
只有给学生打牢基础,才能使他们举一反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为解题而解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