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范文

2019-01-26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根据教材改革的需要,近两年的化学考试也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不论毕业考还是升学考,考题都有较大的变化。拿今年的中考化学试卷来讲,试卷阅读量很大,学科间的联系增多,在50个得分点中涉及到了80个知识点的考核,知识点大于得分点,这一现象说明考核的重点不是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而是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注重知识点的综合考核。对知识点的考核更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单纯的考核知识点;以前一看就知道答案的题目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力综合题的增加。例如:考题中选择题34题考核了化合价的由来;填空题除46题外,都是背景题。选择题47题更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计算一瓶注射液中含水多少克,溶液的密度是多少。这许多试题的变化,促使我也在不断的思考:化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符合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考改的步伐。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气体的制取与收集方法时,利用氢气与氧气的制取装置的不同,启发学生考虑制二氧化碳应采用怎样的装置?从而总结出气体的两套制取装置。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气体制取方法,在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后,课进一步提问:制取氢气采用的启普发生器我们如何用简易装置来代替?学生往往可以设计出不少简易装置;在气体CO2的除杂问题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1)H2中混有CO2应如何去处?2)HCl中有CO2是否可用同样的方法?为什么?3)HCl中有CO2应该怎么办?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需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物质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但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xx年中考化学试卷突出了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报告的一部分,理解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准确地表达出该探究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并正确地挑选二个2000毫升的量筒、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和肥皂水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2003年中考化学试卷中有关实验试题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它考核到药品的取用(51题1)、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50题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51题3)、运用简单的装置与方法制取某些气体(48题4、5)、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分离(49题3)等,从而检验学生是否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否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新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考试占了近50%。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可否认,实验教学时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比较欠缺的环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教师必要的演示实验以外,尽量增加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

上一篇:《孩子考科学家》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的教学片断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