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有情景的儿歌,对于中班的幼儿而言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单调,以免孩子的兴趣只能维持极短的时间。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游戏入手——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做一做——借此熟悉内容;再出示头饰——进一步吸引孩子;最后在学习时借用夸张的身体动作引发孩子的激情——很好的吸引全部孩子的注意力。这样,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动嘴、动手、动脑……综观整个活动过程,孩子能始终趣味盎然的投入到活动中,和老师的配合十分默契。分析原因,我觉得有值得自己珍藏的东西:
1.选择孩子熟悉和喜欢的游戏来切入活动主题,轻松、不着痕迹的集中了幼儿注意力,创设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2.通过自己的分析、结合教材特点,运用教具、游戏、自身的形体语言等丰富的手段和方法,使材料本身更具吸引力,使活动过程更丰富。
3.各种手段和方法不仅要使活动更丰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教材本身起到完善、补充或者促进的作用。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教材本身简单重复,如果不寻求外在手段的变化很容易让人感觉单调,所以要通过不断变换的形式来弥补。但如果换做另外一个本身内容丰富的教材,那么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有新的、不同的要求。
所思所悟:
在准备活动“不怕冷的大衣”的时候,我感得要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冬天的寒冷以及运动所带来的热量、并能随儿歌变化简单的动作。所以,我觉得在这首儿歌最突出的点是“变”。而这个活动最可以把握的点也是这个“变”字。因此,结合对在这个字的理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引导孩子一起投入活动。在实际的活动中,老师能始终保持一种喜欢和欣赏的状态,开开心心的讲、做、念,这很好的感染和吸引了孩子,孩子们也跟着老师一起感受因为运动所带来的热量,使孩子知道在冬天我们应该通过运动来驱赶严寒。。
本次活动,我感悟最深的,是一个活动中老师的状态。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固然图片、头饰、木偶等都是吸引孩子的外在手段,可是如果一个中班教师没有发自内心的激情,那是无法感染所有的幼儿,也不能让孩子在整整一个活动的始末都全神贯注的。能让刚进小班的孩子这样投入的参与一个活动,并且是全部的孩子、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决定把本次活动的一条经验写给自己,那就是——面对中班的孩子,你要充满激情,对孩子的激情、对教材的激情、对活动每一个环节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