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

2019-03-29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 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关于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设计下一篇:一年级美术《谁画的鱼最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