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2019-09-25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学习文艺学论文和随笔,教学重点应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文章的能力。

  研究探讨,深入,也就是解决疑难,解决疑难的前提是把疑难提出来,也就是要质疑,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学业进步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审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语言文字,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无论浅层深层,有疑而问,都是质疑。这一类质疑,需要钻研精神。另一类质疑,是在作者说法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新见。这一类质疑,需要怀疑和创新精神。

  二、课堂实录

  1、导语设计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有一对恋人,星期天去商店想购买一些艺术品装点新房,他们在店里看到了一排维纳斯像。那男的仔细地看了一遍,说:“怎么全是次品,没有一只完好的?”站在旁边的售货员听了,忍不住发笑,而那女的听到笑声,便对男的说:“看,人家笑你真笨,有便宜货不知道买。”

  老师发问:同学们为什么发笑?

  学生回答:这对恋人没有品味、没有艺术修养。

  老师请一位学生为大家介绍维纳斯及这尊雕像的来历,其他同学可稍做补充。

  2、简介维纳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以美貌著称。维纳斯雕像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由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但后来失却了。这尊雕像于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岛上被一个农夫发现的,因此又叫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自她被挖掘出以后,双臂就已失去,但这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以“断臂美神”闻名遐迩。长期以来,她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同学们,你们认为维纳斯美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断臂的维纳斯的。

  3、概括作者基本观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8页,用课文的原句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学生齐答: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作者为什么认为维纳斯要秀丽迷人,就不能拥有双臂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答。

  4、朗读课文1——3段,思考问题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学生回答:“完整的偶然追求”理解——甲:完美的东西未必就是完美的

  乙:特殊是有双臂,普遍是没有双臂

  丙:失去双臂有残缺美,发挥想象,不唯一

  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失去是普遍,特殊是拥有?

  学生:有双臂就只有一种情况,没有双臂就有无数种情况。

  老师:维纳斯失去双臂好在哪?

  学生:激发人们的想象。

  (2)怎样理解“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学生:古希腊到现在跨越了时间、地点,失去了双臂引起人们想象,迎合人的审美想象。

  明确:残缺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丧失玉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妙绝伦。”

  “无”是没有手臂,但恰恰包含着无数个有。

  “有”是拥有手臂,但只能是无数中的一个,受到局限、不充分。

  明确:“无”中暗示了种种可能性,给人以极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说是“包孕着不尽梦幻”;“有”,肯定了一个,否定了其余,人们的想象空间小,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学生回答:丢失了一种获得无数种,丢失部分获得整体。

  (4)“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①老师引导:你如何理解美学作品的命运?

  学生回答:雕像是作品,它的命运是被欣赏。

  ②老师引导:为什么作品的命运与创作者无关?

  学生回答:甲:丧失是偶然

  乙:人的思想,人们怎么想它与创作者无关

  丙:大家欣赏改变了艺术品的命运

  明确:“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相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6、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雕像丧失了双臂,这种在外形上的不完整、不确定,能够引起欣赏者们多种多样的想象,残缺的维纳斯雕像也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气氛,实现了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方面质的飞跃,即残缺也是一种美。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试举例说明。

  生:⑴同意。残缺引人遐想。

  师:你跟作者的观点是一样的。

  生:⑵不同意。有些人会想象好的,有些人想象不好的。比如想象这是一双罪恶之手。

  师: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生:⑶不同意。生活中,人们是希望有手臂还是没有手臂,如果残缺就成了残疾,她自己不觉得美。生活的残缺往往是残病。

  师:你无法接受这种现实。

  生:⑷不同意。大家都追求残缺,就没美了。如果大家都追求残缺就没有完整了。

  师:生活中不能都是残缺的。

  生:⑸同意。艺术品是供人欣赏的,失去手臂可以提高美术品的价值,更能体现雕像的美。

  师:你是从艺术品这个角度分析的。

  生:⑹同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残缺就容易拥有适合自己审美感情的维纳斯。

  师:残缺给了你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生:⑺同意。每人有自己的观点,每人心中有自己的维纳斯。在想象中追求完美。

  师:在你的思想里维纳斯不是残缺的。

  生:⑻不同意。如果丢失身体而留下手,你还能想象她身体的美吗?

  生:⑼不同意。没有雕像只有文字是不是更美?

  师:你们认为如果什么都没有,美就失去了依托。

  生:⑽同意。没有残缺美就显示不出完整美。

  师:残缺是为了顾全大局。

  生:⑾不同意。残缺是一种偶然,不能因此而得出美的观点。

  生:⑿同意。营造神秘气氛,提供想象空间。

  生:⒀同意。有双臂的维纳斯就不会陈列在罗浮宫,因为类似的雕像有很多。

  师:说明她很有个性,现在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

  7、讨论总结,解释艺术创作的手法——虚实相生法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在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这是艺术与生活的差别,艺术是宽容的、慈爱的,生来就是让人欣赏的,而生活却是冷酷而且充满功利性的。艺术的价值在于被人欣赏,给人以琐碎生活之外的休闲与美的熏陶,让人远离俗世的烦恼与市井的喧嚣,令人在功利之外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其实作者所说的残缺美就是在艺术创作上的虚实相生法。

  出示《寒江独钓图》

  《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事为实,情为虚;物为实,理为虚;形为实,神为虚;醒为实,梦为虚;现实为实,理想为虚;肉体生存所需求的诸如吃穿住行之类为实,灵魂所追寻的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艺术之类为虚;一切有关物质产品的生产、创造和消费皆为实,一切有关精神产品的生产、创造和消费皆为虚。虚是实的铺垫,实是虚的依托。

  出示《虾》、《春江水暖》

  中国画论中有“留白天地宽”之说,意思即是:作画不可太实,要给鉴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虚实相生法除了可以在绘画上应用以外,在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如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好象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上也可以借鉴。

  8、总结

  最极致的完整,看上去却像是残缺不全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最为正确和生气勃勃的;而最极致的充实完满,看上去却像是空虚欠然,然而它的内涵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欣赏者对维纳斯断臂的遐想这种审美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没有对完美的渴求,就不可能产生“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也就是说“缺憾的美”,其实就是一种“力求完美的想象的美”。无论是“残缺”还是“完整”,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的,断臂的维纳斯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必将受到人们永久的青睐。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9、作业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两段表明:米洛斯的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请以200字的短文表明你的观点。

  三、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1、由于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踊跃、顺畅。

  2、学生们在讨论“残缺是不是一种美”时,发言积极,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艺术谈到了生活,由理想谈到了现实。

  3、讲到“虚实相生”学生掌握很快,并能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1、导入部分设计不够理想,讲解东西过多,学生参与较少,没有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理解课文关键语句时,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没有拓展思路,(或许是有些紧张,或许是老师引导不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深刻。

  3、配乐声音过大,有些喧宾夺主。

  针对上述分析,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问题

  设计上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的适当引导更是必要的。通过这次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的潜力如地下之泉,挖之越深其水质越清,水量越足。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上一篇:《前后》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