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教学设计

2019-12-30教学设计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隆中对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教学目标】

  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3.长句不多,容易读顺畅,齐读课文。

  正音: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4.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结合注解听读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不太理解的词句,就勾画下来共同讨论。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勾画。

  (2)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6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词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三、品读对话,领略智者胸怀。

  1.课文最后,刘备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什么让刘备有如此之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是诸葛亮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筹划很有道理,是诸葛亮的分析坚定了刘备的信心,等等。

  2.老师适时引导: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下面就让我们分小组进行品读,参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会从对话中发现些什么?

  3.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重点阅读课文第4段,共同发现。教师巡回指导,可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学习的探究成果,提高阅读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们发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理由是当时北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只有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诸葛亮分析:刘备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益。另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且荆州四通八达,“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有利于成就霸业。

  ★我们发现诸葛亮确实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已经失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兴复汉室的信心。

  5.老师恰当评价,引导同学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些发现很好地体现了“隆中对策”的作用,那么,诸葛亮除了为刘备谋得成就霸业的根据地外,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的雄才伟略呢?

  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进行思考讨论。

  ★诸葛亮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主张。这条主张说明了诸葛亮的目光远大,身居荒野而心怀天下。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只在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业。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丰富认知视野。

  1.上节课我们观看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改编自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它又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2.下发小说片段,学生阅读,讨论。

  3.交流阅读感受,老师适时评价。

  学生可能有的感受:

  ★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注重细节的文学性,而史籍则重在记人物的语言。

  老师可点示一下:“记言”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细节描绘和文学加工的作用:如增强可读性等等。还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看看小说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以便更好地体会不同体裁的特点。如:小说细致描写了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也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又如:小说详细加工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更好地衬托了刘备的真挚情义。

  ★课文仅从语言上刻画了诸葛亮的形象,而小说还从多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个性,如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这样再回到课文中,对诸葛亮的认识就不在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了。比如:他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勿庸质疑,另外还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再如: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说明他不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二、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风采。

  1.看来,不同的版本还能触类旁通,通过小说和史籍的对比阅读,我们还有了对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又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练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此项旨在引导学生的个性评价,鼓励多角度,同时训练口头表达的精炼顺畅。

  2.同学们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的内容:智慧谋略方面,悲剧命运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镇定兼具温情方面,传说中神奇的方面等等。

  3.教师小结。

  每个人眼中的诸葛亮都是各具丰采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更好地认识他,使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更加丰满。

上一篇:《梅花》教学设计下一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