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2019-12-31教学设计

  《林海》是老舍写作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chuan)柱珊(shan,shai)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漂亮、相貌美好。()指国家兴盛安定。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和()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

  (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八、学习课文林。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读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

  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2

  一、感知语言,体会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交流讨论,理解语言。

  1、岭的特点是:“多、温柔”。

  2、重点句子: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看出岭多的特点。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看出兴安岭的样子多,也可以说明它不但多而且温柔。(应读出高、矮、长、短的变化)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可以看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3、“云横秦岭”的岭是怎样的?(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4、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

  通过画“大兴安岭”和“秦岭”,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写秦岭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5、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温柔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6、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读的时候应语速缓慢)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岭多的特点。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也说明岭多的特点。

  7、这个句子该这样读?为什么?(读出赞叹的语气,因为“多少条岭啊”是作者发出的感叹。“疾驰、几个、既、也”这几个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

  8、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1、配乐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体会到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和语言文字的生动细腻。

  2、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成诵。

上一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