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风筝》教学设计

2020-01-04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鲁迅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获得思想启迪。

  3、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品味文章那声色兼备,形象鲜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那声色兼备,形象鲜明的语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对鲁迅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文章主旨。

  3、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图上的孩子们在进行什么游戏呢?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茵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的惬意!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地享受这份放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走进那个时代,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简单介绍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他的作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品都收集在《鲁迅全集》里。《风筝》一文选自《野草》。

  三,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风筝》。根据课文思路填空。

  过渡:“风筝是春的使者!”人之常情,见到风筝应该是愉快的。然而,作者“我”见到风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1、我为什么惊异?

  2、我为什么悲哀?

  过度:“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到。

上一篇:《给予树》课程教学设计下一篇: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