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这首诗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
也从课题出发:
1、“归”......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什么叫“饮归客”?
什么叫“归客”?
点拨......
“客”从何来?“归”往何方?
这个归处,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长安的'方向,对于客来说是一种归,
那么对于诗人呢,是否也是心之所归)
不归之人,对于归客会有怎样的托付?
(点点滴滴,从上下文找到依据;
比如“愁、惨”的“凝”而不散;
比如“八月飞雪”的生机的短暂;
比如“不得控”、“冷难着”的呆不住;
比如文末几句话。似乎都意味着什么)
2、“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什么叫作“送君去”?(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为何称“君”?这是种怎样的关系?
怎样送“君”?再读诗歌最后两句。
(酒送、乐送、诗送、目送、雪送,都是人送)
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分别的情景。
这是一次“目送”......
雪满天山路,彼此不能分辨,背影也渐渐依稀模糊;
但我尚能看见。可是,当你走远、山路回转的时候,
我却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
上路上、雪地里,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印迹。
“空”留马行处......
什么叫“空”?(不止“只”那么简单)
“空”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空闹闹)
点拨......
吊诡的一段文字,一些词语两次出现:
君君......去去......雪雪......山山......路路
(反复读;连词成话;体会情思)
小结:
对友的不舍,对家的惦念,对于朝廷的殷切期待,
以及身居边塞的孤寂之感,都让诗的内涵超越了送别本身。
3、“白雪”......
八月的飞雪是什么,
仅仅是自然风光么?
(再读全诗感受)
小结:
是边塞的风光,
是送别的背景,
更是始终相伴的复杂心绪。
这些心绪......
在营帐里润湿,
在乐音里温热,
在铠衣下冷却,
在天空中凝结,
在荒漠里纵横,
在烈风中狂舞,
在山路上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