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020-06-27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作为有趣的“声现象”的一节,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美妙的声音。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物理,从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体验、探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章是学生构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这一思想的重要章节,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声音特性”、“噪音”和“声音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基础。没有这一节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储备,学生很难理解“声音传递能量”和“噪音的危害与控制”。

  初三学生刚接触“声现象”,他们有大量关于声音的生活经验的见识与积累。但是他们缺乏对声音的理性认识。本节课就要试图为学生构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论基础;为他们构建“波”的概念打基础。他们特别乐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欣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能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声带振动的过程。

  合作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认真观察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更加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沟通。

  四、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音频素材,有鸟鸣、羊叫、水流、汽车鸣笛、闪电雷鸣、鼓掌声……让学生听并区分是哪种声音。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音频中的.声音,并说明听到的声音。

  预期成果:学生能区分声源是哪个物体,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声音,对本节课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兴趣引导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探究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环节1】体验和观察振动

  教师活动1:让学生一手食指轻轻接触喉咙处,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的颤动,借此感受声带的振动。再让学生尝试不发声而让声带振动。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声带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2:找同学代表,演奏古筝或者吹横笛,让大家聆听并感受乐器的振动。

  学生活动2:认真聆听,观察古筝的弦的振动和横笛笛膜的振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的结果。

  预期成果:初步认识声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猜想提供依据。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学会严谨的表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一方面增加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中明白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仪器:白纸、半盆水、音叉、小锤、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使这些材料发出声音。给学生4min左右时间,完成之后准备展示。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的物体与它不发声时的不同。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使白纸、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发声。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思考:声源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特征。

  评价策略: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从操作规范性、解说是否详细准确等方面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知道声源的概念。通过合作活动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理的振动。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充分动手,在合作中学会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有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剂,所以无论生生互评还是教师的评价都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环节三】通过逆向思维活动理解声音产生于记录振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需要记录声音,是否可以记录下振动呢?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5页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机械音乐盒循环播放音乐的过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并打开音乐盒后面的振动振子。让学生看到记录有规律的声音的方式其实就是记录有规律的振动。

  学生活动:逆向思维思考振动与发声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领悟早期木纹唱片记录声音的方式。观察音乐盒的振子与发声之间的关系。

  预期成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理解振动与发声的关系。知道记录下有规律的振动就会记录下有规律的声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机械音乐盒,并揭示其中奥秘,会让学生赞叹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块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一】知道气体、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教师过渡语:声音由声源产生,靠什么传播到远方呢?

  教师活动1:演示真空罩内的闹钟发声(或者播放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说明自己的发现,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

  学生活动2:同桌两人合作,做“桌子传声”实验。做完实验后交流讨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体(或物质)。

  教师活动2:得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的结论后,教师转问:液体能传声吗?你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3:列举简单的事例说明:钓鱼时,鱼儿怕大声说话。

  如果学生没有列举出相关事例,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潜水员在水中听到远处的动静;在水中跳舞的运动员,可以听到岸上的音乐声。

  预期成果:学生得出规律: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明白物理学里把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在客观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视频教学。让学生领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二】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36页,第三段。播放视频,展示声波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整理笔记。

  学生活动:完成自主学习和观看视频,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并整理笔记。

  评价策略:把优秀的笔记在班级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找1——2名学生代表对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抓重点、会整理、擅长总结的习惯。

  模块三:了解声速、回声

  教师活动1:讲解: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会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一段时间。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叫声速。教师呈现声速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出2—3条规律,教师随时准备评价和补充。

  学生活动1:针对数据分析一分钟,再交流一分钟。完成之后交流分享意见和结论。

  评价策略:学生得出规律后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也鼓励生生互评。

  预期成果:通过讨论,学生明白(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温度有关。

  教师活动2:出示例题:小明面对山崖喊话,2秒后听到回声。小明距离山崖多远?

  学生活动2:分析题意,正确解答。并总结通过回声计算距离的方法。

  预期成果:学生明白根据回声计算距离问题需要总路程除以二。并且,计算中学生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交流和自学中学会声速的知识。教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有效的例题讲解,对学生规范做题是很好的示范。)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相互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得不明白之处。学生有疑惑,就让其他学生来解答,不完善之处教师点拨。

  没有疑惑后,学生整理课堂笔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并养成及时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

  (四)课堂反馈:

  1.(A)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 ,发声体的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A)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3.(A)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

  4.(B)一名同学对着一口枯井大喊一声,经过0.6秒听到回声。则这口枯井多深?(环境气温15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布置,让学生检测自己学习状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吃饱、吃好。)

  八、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声音的传播:介质

  四、声速:声音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比值

  回声

  九、教学流程图

  十、教学反思

  学习《声现象》就应该让各种生动、美妙的声音充满课堂。可以让学生吹拉弹唱,可以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截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声音……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多种方式并存,就为课堂构建了和谐的背景。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体验声带的振动来感知声音的产生;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声音产生于振动、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了解声波等概念;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师生构建规范的做题步骤来理解回声问题。多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同时,我的评价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通过师评、生评等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式评价以及课堂检测式评价,让学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长的进度和速度。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4.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5.《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

6.《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7.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上一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下一篇: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