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师说教学设计

2020-08-02教学设计

语文课题师说教学设计

  1、《师说》中的古人指的是什么时代的古人?

  应该是先秦两汉的古人们。

  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什么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三十五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艺,非指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乃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另外,《师说》是作者体现古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至此,文中的古所指时间就很明显了,应该是先秦两汉。

  2、《师说》中君子、圣人各指什么人?

  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如《书·无逸》言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春秋末年以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劝学》所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不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的人不同称呼而已,均指世禄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文中两处出现圣人。第一处和众人相对的圣人,泛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所创的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而作者对这个道统中的圣人训为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人也。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至尊以后的特称。

  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

  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5、《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⑴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⑵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语文课题师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2.《师说》教学设计

3.语文课题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4.语文《师说》译文

5.韩愈《师说》教学设计

6.文言文《师说》教学设计

7.《师说》的课文教学设计

8.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一篇:语文课题阿德的梦教学设计下一篇:春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