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实录

2020-08-12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实录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能简洁地概括文中的三个歌唱场景;

  2、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读懂作者寄寓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师:上课!

  班长: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班长:坐下!

  师:对于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同学们都很熟悉,谁能来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生1:我喜欢它是因为有很多大明星出来演唱。

  生2:对呀,有时它会以一种公益活动的形式出现。如《同一首歌·有爱就有希望》走进了身患白血病的三岁小莹莹的病房,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点燃了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

  生3:……

  师:的确,《同一首歌》很受人欢迎。今天,我们也要去欣赏一场歌会,不过,这可是一场很不一样的歌会哦,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板书:不一样)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歌会的地点很特别,不是在大型体育馆里举行。

  生2:没有固定的演员与观众,谁都可以去参加演唱,谁又都是观众。

  生3:既不是独唱,也不是合唱,形式很不相同。

  生4:……

  师:哦,同学们说了些歌会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个单位,小组讨论: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歌会的三个场景?(提示:地点+方式+内容)

  生1:我用“树林唱歌大比拼”来概括第一个场景。

  生2:我用“山野对唱”来概括,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说明是在山上,而且采用对唱的形式,这样概括更完整。

  师:说得具体又完整,真好! (板书:山野对唱)

  生3:第二个场景的地点应该是在十里山路上,所以我用“山路歌会”来概括。

  生4:山路上有一串串车铃声,还有一串串银铃般的歌声,所以我喜欢用“山路串歌”来概括。

  生5:一路上都能听到歌声,我喜欢用“山路闻歌”来概括。

  生6:漫山遍野都是欢歌笑语,快乐的人们随心所欲,我想用“山路漫歌”来形容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师:哦,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用了“串”、“闻”、 “漫”等不同的字来概括这一场景,那你们觉得选择哪个字来概括更确切些呢,为什么?

  (板书:山路“串”、“闻”、“漫”歌)

  生1:“闻”只是从人物的听觉上来说的,但作者还写到了土坎边的报春花,山鸟的呼朋唤侣,所以不够确切。我觉得“漫”用得好,能够把一路上所有的歌声都包括进去,而且带上了感情色彩。

  生2:对呀,“漫歌”的歌声范围比“串歌”要来得更大一些,应该用“漫歌”。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分析,我们懂得了原来对于同一种意思的表达,选用不同的动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你们把握得真不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仔细琢磨用词,相信那样的话会使你的作文增色不少的。还剩最后一个场景,谁来说说?

  生1:第三个场景写到了乡村的男女老幼都来歌唱,所以用“乡村大歌会”概括。

  生2:第五自然段开头写到了“金满斗会”,就用它来概括吧!

  生3:书上提到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所以我觉得用“村寨传歌”概括更好。

  师:对呀,这个场景重点写到了传歌,所以用“村寨传歌”来概括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村寨传歌)

  通过这一轮的归纳,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就是通过这三个场景的不同描绘向我们展示与众不同的云南歌会的。接下来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一个对唱场景:“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一个“却”字形象得写出了对唱的乐趣,像捉迷藏似的,充满刺激感。

  师:他朗读时注意了重音“却”,而且说出了理由,很棒!

  生2:我喜欢年轻妇女,竟然能“逼”得对方哑口无言,说明她肯定很聪明,唱歌很厉害,能把对方唱败。

  师:哦,你从文中发现了一个唱歌高手,而且老师从你的评价中也听出来了,原来对歌是需要“智慧”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临对歌现场,感受一下那种气氛?

  生齐答:想。

  (播放刘三姐对歌片段:男唱: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女对: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师:欣赏完了对歌,我看到有几位同学已经急不可待地要说说自己的感受了:

  生1:我觉得它采用的是提问法,问题很难,叫我肯定回答不出来。

  生2:这组对歌采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很生动!

  生3:我觉得要对出答案要开动脑筋,但是答案又不是那么死板,有点类似于“脑筋急转弯”。

  师:听得很仔细,是啊,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谁带给我们这么美妙的歌声呢? (板书:才智)

  生1:是年轻女人,瞧:她们“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从头到脚细细描绘出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把一个独具云南特色的美貌姑娘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读了眼睛一亮!(板书:人物美)

  师:她在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生齐答:注意了重音。

  师:如“黑中透红”、“白白”、“油光光”等。

  的确,云南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这不仅仅体现在穿着上,更体现在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民俗文化中。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推而广之,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他特殊的文化,众多的民俗文化组成了中国大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如说它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人类心底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 (板书:民俗文化)

  生1:我觉得第二个场景真是太新奇了, “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 原来在云南,赶火车的人可以那么悠闲啊!

  师:哦,这个同学说到了悠闲,文中哪些描写还可以看出悠闲呢?

  生2:“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还有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读来别有一番融洽的感觉在心头,只有悠闲的人才能有这份心情去享受!

  生3:戴胜鸟的歌唱引路,云雀清脆歌声的映衬,也让我感觉到了赶马女孩的悠闲。

  生4:对呀,赶马女孩不仅悠闲,而且热情、奔放,虽然嗓子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还能放声大歌。

  师:老师从你们的说话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是有了这么美的环境才能有这么热情的人,正是有了这么美的.环境才能有歌会的风俗代代相传下来。 (板书:环境美)

  生5:人美,景美还不算,我更读出了“一份浓浓的乡情回荡在歌会的上空”。瞧:院子里、屋檐下、桌子旁、方凳上,围坐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父老乡亲,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各行各业,可是他们又都是那样的虔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穿上只有逢年过节才穿的衣服娓娓唱来,唱出了节日的欢乐。

  师:他读得很有感情。我们平常一再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

  生齐答:全身心投入

  师:全身心地投入就是要把自己也想像成歌会的一份子,融入到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中。

  生6:这个场景使我想起了盛况空前的大型演唱会,但这里没有五彩缤纷的灯光,没有大腕级的明星,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父老乡亲,他们唱的不是流行的、时尚的音乐,而是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唱出的是对下代人的美好祝愿,写出了歌会除了纯粹的审美作用外,还有其它的作用!(板书:盛况空前 风俗美)

  师:云南的歌会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听觉上的盛宴,而且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难怪作者会被它深深地吸引,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写得出这么美的文章呢?让我们一齐去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先后出版过20多个作品集,中篇小说《边城》的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他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

  读完了全篇,或许我们还会继续沉醉在歌会那特有的神韵中,没关系,老师这里搜集了云南民歌的一些歌词,让我们齐读一遍,再次来感受一下云南民歌的魅力吧!

  云南民歌 《绣荷包》

  小小荷包双丝双带飘 小是小情哥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等是等等着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个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个

  荷包绣给小哥戴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荷包绣给小哥戴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哥戴荷包街前走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哥戴荷包街前走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妹有心来嘛要哥求

  小小荷包双丝双带飘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

  《十二月花》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欣赏完了云南的歌会,体验过了云南的风俗民情,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东阳本地人,你肯定也希望能听到本地的优秀民歌吧!

  请同学们欣赏老师搜集的一首东阳民歌《凤仙歌》。

  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上网等方式查找,搜集东阳本地的优秀民歌,以供交流欣赏!

  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实录】相关文章:

1.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设计

2.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3.小学课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4.课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5.《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方案

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

8.《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上一篇: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火烧云课文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