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

2021-03-18教学设计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学生提前储备(身边常见易懂的)科学小常识;

  2. 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进入“科学乐园”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去科学乐园走一走,同学们带上了准备好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科学乐园”一定会非常有趣。

  课件:蓝猫提示语“科学世界真奇妙!欢迎同学们的到来,首先请主持人赵博士为大家变个有趣的魔术。”

  2. 演示激趣。

  旋转两个鸡蛋,一个旋转,另一个却不转。(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1)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稍做讨论,得出结果。

  2)指名回答,引导了解知识获得的渠道。

  二、提供案例,交际热身──进入“智慧之门”

  1. 看一看,找一找,科学就在我身边。(课件出示“智慧之门”蓝猫提示语)

  2. 情境设置。(课件播放生活片段)

  (1)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蛋壳容易剥。

  (2)用湿淋淋的手拔插头,危险。

  (3)操场上烈日炎炎,穿黑色衬衣大汗淋漓。

  (4)剧烈运动后冲凉水澡。

  3. 引导观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1)同桌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点。

  三、联系生活,展开交际──进入“知识碰碰园”课件出示“知识碰碰园”(课件蓝猫提示语)

  1. 小组交流

  (1)组内同学或自愿组合互相交流。

  (2)教师参与、点拨。(时间要充足)

  (3)小组推荐准备充分、介绍精彩的同学当“小博士”。

  2. 明确要求,分工合作。

  课件提示汇报形式,如下:

  ● 大家提问,或大胆接受挑战,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蓝猫问题组”

  ● 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告诉大家──“智慧少年组”

  ● 小小的实验,说明科学现象──“小小科学家组”

  ● 们还可以……

  3. 自主选择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课件:蓝猫提示语“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呀,下面就请大家进入精彩‘展示台’”

  (1)组内确定汇报形式,分组汇报。

  (2)小博士做主要发言,组内成员补充。

  (3)其他同学根据介绍进行评价、质疑或补充。

  四、竞赛,拓展──进入“智力挑战园”

  1. 分组竞答,从图片、动画片中发现科学。

  2. 小组之间互相出题。(出题或答题都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3. 宣布竞赛结果。(以激励为主)

  4. 学生互相自由提问、对答。(注重评议;良好听、说习惯的培养。)

  5. 小结。

  五、结合体验,课外延伸

  1. 课件: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出示“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2.延伸:在音乐声中,科学问题以字幕形式出现,缓缓上移,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意图】

  本次口语交际通过交流“身边的科学”,培养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习惯。

  一、以“情境”为依托

  一定的情境能形成良好氛围,产生交流欲望,在自由地无拘无束的参与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设计本课时,尽力模拟生活,提供案例:如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泡后,蛋壳容易剥下来等,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后,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身边的科学”,从而激发情感,产生交际冲动;其二,联系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易于表达和交流。

  二、以“兴趣”为诱因

  本堂课各个环节都力求建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基础上,引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1.演示激趣。“科学”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让“科学”通俗化,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一生一熟的两个鸡蛋在讲台上旋转演示(熟的转得很快而生的转不起来),创设神秘气氛,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情绪高昂的走进交际中。汇报交流阶段,鼓励学生在言语交际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实验演示,学生有机会动口,又有机会动手,符合低段学龄儿童心理特征,既激发兴趣,又能缓解疲劳,还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媒体激趣。媒体能把生活、图像、文字等直观、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从感官、视觉等方面刺激孩子,刺激兴奋点,使学生不容易疲倦。本堂课,利用媒体导入课堂,提供案例、铺垫情境、抛砖引玉、渲染气氛,一次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进行交际,提升交际水平。

  3.竞赛激趣。在学生交流展示“身边的科学”后,容易进入情绪低谷,认为无话可说时,在恰当的时机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本课设计的竞赛活动能再创兴奋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促进学生再度合作、交流。

  三、以“互动”为根本

  1.环节的设置体现互动。各个环节都安排个人陈述、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汇报等等,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体验。

  2. 形式的安排体现互动。口语交际教学常见的弊病是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却忽视学生训练过程。为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教学中训练的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组成一个临时口语交际单位,可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等,并明确自主选择,分工合作,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如在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进行交流汇报时,成立了“蓝猫问题组”“智慧少年组” “小小科学家组”等,学生自由组合后由该组选出的小博士进行分工,有介绍实验过程的,有具体操作的,有补充说明的,责权分明,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除了生生互动之外,教师以“赵博士”的身份参与交际,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应该提供学生想说、能说、敢说的交际条件,让学生在表达、倾听、评价、补充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上一篇: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一物理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