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看了《我上〈“扫一室”与“扫天下”〉(备课)》以后,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说希望我还是到她的班上再上一上这节课,这是一个很具有诱惑性的建议。说具有诱惑性,是想一课两上,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来引导学生认识文本,解读文本,感受一下深度语文的味道。另外我自己在建设观课议课文化中强调教师献课应该以发展改进为本展示课堂,在红光小学上课,我基本做到了眼中只有学生,没有关注听课教师,但毕竟没有抛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和思路让大家来批评我,帮助我。这一次,我想借助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专家们的批评检验这种教学思路的可能性和价值,所以准备上一堂有争议的课。当然,我必须保证学生在40分钟有收获,并尽可能愉快。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十分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杨玲曾经把她组织学生阅读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的体会文章给我,因此我想以此和同学们讨论怎样批判性阅读,并以此讨论“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可以去扫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义、逻辑错误以及我们可能的选择。这也是为了在实践上回答在红光小学议课时谢老师关于如何讨论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我想这样展开教学:
一、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篇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如果发现学生理解有问题,则放弃原有设计思路,转向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为主(这种思路不再介绍)。如果同学们对课文和字词已经比较熟悉,没有太大困难,则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对文本的批判性阅读和理解上。这样考虑主要基于批判文本的前提毕竟是理解文本,没有对文本与作者语意的基本理解,就不可能展开对文本的深入批判。
二、为了保证检查的效果,请学生读一读生字、写一写要求掌握的字。
三、提出讨论的问题紧紧扣住“觉得有道理”分析“陈蕃听了薛勤的话以后,陈蕃会怎么办?”同时思考“你怎么看待薛勤的话,他说的话有没有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四、分四人小组讨论,指导他们学习做讨论的记录。
五、交流讨论的收获,评价小组讨论的实施和交流情况。
对“陈蕃听了薛勤的话以后,陈蕃会怎么办?”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一是讨论该故事想说的道理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首先涉及道德修养的问题,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如果对此问题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知行一致,实际上只有具有道德行为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有道德的人。其次涉及人生选择与取舍的问题,做大事可以“不拘小节”,还是“要拘小节”?“大志”与“小节”对成就人有什么关系?怎样理解“万丈高楼平地起”和“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本质上,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进行培养。
在讨论结束时,可以将陈蕃后来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同学们:“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世说新语之德行第一》(刘义庆),而且曾经担任太傅(辅佐太子的老师)。
对于“你怎么看待薛勤的话,他说的话有没有问题”进行讨论,第一个目的在于分析逻辑上的错误:薛勤把两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硬是进行了类比排列,“一屋”与“天下”本是两个不同性质不能类比的名词,两个“扫”字的词义也不相同。这句话正确地类比应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屋。”另外,把“扫一屋”作为“扫天下”的必要条件本身是一种强加的逻辑,这是一个反问句,比陈述句的判定更加强烈,其当然性、决断性的判断本身缺乏依据。
就其实际意义,这种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对通常理解的意义的解构。仔细想一想,“扫一屋”与“扫天下”不是基础性的“大”与“小”的问题,而是围绕时间的有限性、生命的有限性的“选择”问题,并且也是“社会化”适应和“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冲突问题。不知道是否能引导学生完成这种颠覆性、批判性的阅读?
风险很大,但价值在于尝试和体会,不管如何,这都将使我获得上课的一种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