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学设计范文

2018-11-20教学设计

  一. (3分钟)导入

  1.学生给出传统节日的古诗歌请其他学生猜一猜,老师给出苏轼的《六幺令》或者是儿歌:(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2. 说说端午节的由来,以及月城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随着沈从文">沈从文先生出门游一游湘西,看一看别样的端午节

  二.(10分钟)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详略

  1.? 学生跟读(5分钟),找一找湘西的端午有哪些民俗活动?(请学生概括)

  明:正字音(擂léi鼓)穿新衣、画王字、有鱼有肉、赛龙舟、赶鸭子

  2. 围绕“端午日”我们的沈导游主要带我们看了哪些活动?为什么要重点看这两项节目呢?这两项节目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呢?

  明:赛龙舟、赶鸭子,最能体现独特性,赛详细鸭子简略。节日气氛

  小结点拨:作文要详略有度(板书)

  过渡语:

  三.(重点、难点20分钟)品一品——如何写好一个场景?(主问题)

  1. 学生自读第1段(3分钟),找一找这一段写了哪些关于赛龙舟的细节?

  明:观众竞看、赛前准备、龙舟争霸、赛后领奖、军人放鞭炮

  2. 分两组讨论,话题一:不写观众行吗?不写三个“莫不”行吗?

  明:写观众是侧面表现龙舟赛的热闹,引得大家都去观看(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呐喊是为了营造比赛现场激烈热闹的气氛。

  第一个“莫不”,写出湘西这一带传统习俗浓郁,有着浓厚的过节气氛。(板书:习俗浓)

  第二、三个“莫不”,写出“万人空巷”的场面,形象地表现了人们争相看龙舟的急切心情,让读者对下文的龙舟赛事充满好奇心。

  穿插介绍:吊脚楼。

  讨论话题二:不写赛前准备行吗?

  明:不行。尽管插入记叙赛前准备带断了文章原本的行文思路,可是赛前准备写出了选手们的精心准备,对这次赛事的高度重视。虽是横插一脚,但也让我们对正式比赛更加充满期待。从记叙顺序上讲是“插叙”。

  点拨:文似看山不喜平。沈大师没有直接带我们看龙舟赛,而是先写茶峒的人都赶往河边了,选手们也精心准备着,这样一层一层吊足我们胃口。这种写法叫“蓄势”。

  穿插知识:“蓄势”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含有“积蓄力量”或者“积蓄了充分的能量”的意思。文学作品中“蓄势”,指的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一步一步地描绘记叙事物、事情,形成氛围,已达到对散文的意旨进行开掘或者为小说高潮的到来进行充分足够铺垫的目的。

  3. 学生齐读“龙舟赛”正面描写的细节。话题三:写成“参赛选手们划呀划,划呀划,拼命地划,死命地划,一个劲地划,终于获得了胜利。”这样行吗?

  (参照图片和文本,抓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进行比较赏析。)

  明:不行。从从描写的感官角度看,有视觉描写、听觉描写。(1)视觉描写,抓住选手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写出了团队齐心协力的一面。(2)听觉描写,嘭嘭铛铛、鼓声如雷、呐喊助威,写出了选手们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表现了激烈、欢腾的比赛场面。(板书:民性刚)

  4. 学生一人读。话题四:不写由龙舟赛的场面想到梁红玉老灌河水战的擂鼓的种种情形可以吗?

  明:联想虚写。虽然“种种情形”一词带过戛然而止,但是可以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这是“以白计黑”的“留白”。有心的同学在下文中依然能够找到。

  5. 话题五:不写赛后的领奖和放鞭炮行吗?

  明:记叙要善始善终。“不拘”表现了队友们的和睦、融洽,不计较个人得失。连习惯了打仗的军人也来放鞭炮,感受其中一份快乐,写出了赛事的热烈气氛,更写出了这里淳朴的民风。(板书:民风淳)

  穿插:作者介绍沈从文,小学生,大教授,凭借自学,成名成家,代表小说看注释①,后来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以及龙凤图腾文化。国学大师季羡林将他与鲁迅相提并论。他这样评价道:“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沈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像黄永玉">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有人了解的土地。”

  点拨:那么,这位小学生是如何把“龙舟赛”这个场景写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呢?第一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虚实相生,第三层层铺垫,蓄势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作文时要多角度、多层次,讲究作文的章法技巧写好一个场景。

  (板书:正侧面描写、虚实相生、铺垫蓄势、以白计黑、章法巧)

  过渡语:

  四.(8分钟)议一议——捉鸭子

  1.齐读第2段,老师的感悟是,此段虽然略写,但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有留白,简约而有韵味”。(幻灯片)小组讨论:依据第1段所学的写作技巧,分析此段写作的精彩之处。

  明:(1)简略处用“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概括此事。

  (2)以白计黑,用两个“各处”表现军民同乐热闹欢腾场景,表现这一份人情美。

  (3)抓住色彩描写,红的绿的色彩明快鲜艳,渲染热闹的氛围。

  (4)注重淳朴、平等、和谐的民风民俗的表现,重视言外之意的挖掘,增加文章主题的深度。(板书:人情美)

  总结(2分钟):回看这篇文章,回看那片天,那些人,那个节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远离1934年频仍战火的宁静、和谐、纯净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民性刚、人情美、习俗浓,充满了人文味(板书:人文味),我们看到的是远离虚伪、冷漠、丑陋人性的纯美“精神家园”。这是走出僻远湘西凤凰城来到繁华上海大都市的沈从文">沈从文先生的“田园牧歌”。 身处大都会,怀揣乡土情,然而城市文明对乡土文化的侵蚀煎熬着他的心。这份美丽的爱与哀愁弥散在《边城》这篇中篇小说之中。推荐大家课余时间静静地读一读《边城》。

  五.拓展(10分钟) 改一改——《班级流行 》(分组进行)

  出示:学生作文《班级流行拍蚊子》:

  这天下课,我们全班同学在自己位置周围“啪啪”地拍起了蚊子。我发现我们班的人都是拍蚊子的高手,一拍一个准。可我呢,拍了半天也没拍到一个。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若捕捉住它“非君子”。于是我手抄书本,脚踩椅子,找准目标,如闪电般迅速,石头般稳重。把蚊子打了个六脚朝天、肝胆俱裂、粉身碎骨。

  雷理哲是我们班公认的拍蚊子高手,人送外号“神拍手”,他可以徒手捏死两只蚊子,看得我目瞪口呆。算了,看了我也学不会,还是去拍蚊子吧。

  经过几分钟的血战,我累计从椅子上摔下来两次,书背全是蚊子血,好在我包了书皮,可我前面的同学吴彬,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那里蚊子又多,还没有人帮他,拍得手都红了,在那里哇哇大叫。

  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最后一个方法最成功了。

  要求:

  (1) 给它加一个场面描写

  (2) 给它扩充一个正面描写

  (3) 给它加一个联想虚写

  (4) 给它加一个侧面描写

  (5) 给它加一个深度

  六.家庭作业:按照以上五个“给它”修改《班级流行? 》。

  板书: 端午日? (沈从文)

  ? 民风淳 正侧面结合?

  习俗浓 铺垫蓄势

  民性刚 虚实相生

  人情美 详略有度

上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赠刘景文优秀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