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 “ 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 结束。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 “ 神秘 ” 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学习目标
⒈ 会认 8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掌握 “ 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 ” 等词语。
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⒊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⒋ 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月球相关的知识了解得较少,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科学的奥秘,爱动脑筋,喜欢问为什么,愿意动手搜集资料,更具有极大的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因此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会很感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因此设计结合搜集到资料的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还要认真探索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醒他们在阅读中要注意把自己觉得好的诗文摘抄下来,并积极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 课件;乐曲《春江花月夜》。
⒉ 学生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⒈ 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 ── 月球。
⒉ 课件出示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
⒊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 1969 年 7 月 20 日 , 美国 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 自由轻声读课文,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⒉ 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⒊ 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⒋ 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三、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⒈ 小组交流
⑴ 小组长负责,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⑵ 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⑶ 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⒉ 全班交流
⑴ 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⑵ 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①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②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⒈ 读准字音:注意 “ 悬 ” 不要读成 “xiàn”“xián” , “ 遐 ” 不要读成 “jiǎ” , “ 努 ” 不要读成 “lǔ” , “ 藻 ” 不要读成 “zhǎo” 。
⒉ 指导写字: “ 幕 ” 字下边不要写成 “ 土 ” ,还要注意与 “ 慕 ” 区别字形; “ 临 ” 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竖; “ 奥 ” 上半部不封口。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五、布置作业
⒈ 抄写生字新词。
⒉ 整理搜集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 复习字词。
⒉ 自由读文。
二、理清脉络
⒈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月球相关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
⒉ 课文按怎样顺序介绍的?(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 “ 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 结束。)
⒊ 划分层次
第一段( 1 ):写皓月当空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第二段( 2 ):写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球是一片荒漠。
第三段( 3—7 ):介绍与月球有关的难解之谜。
第四段( 8 ):写人类还将继续探索神秘的月球。
三、朗读指导
⒈ 指导感叹句朗读: “ 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 这个句子因紧接皓月当空的优美的景色描写,所以读起来语气可轻柔舒缓些。而 “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 这个句子由于上承好多件让人迷惑的事实,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微强烈一些。
⒉ 指导疑问句朗读:疑问语气,第一段中的几个疑问句因为写的是遐想,可以读得稍显轻柔,甚至可以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问句表达的都是对一些现象的不解,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重些。
四、作业布置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感悟
⒈ 小组选择感兴趣的 “ 月球之谜 ” 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⑴ 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
⑵ 小组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⑶ 通过交流,小组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若已解开,请向同学们揭示谜底;若没有解开,说出难以理解的地方。)
⒉ 依据 “ 资料袋 ” 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① 课后 “ 资料袋 ” 。
② 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 ──“ 月球 ── 宇宙飞船 ” 说。
③ 月球年龄之谜:(见附录)
④ 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 年 7 月,太阳系的行星 ── 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间的第一次通话。
⑤ 21 ~ 22 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 -3 ,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⑥ 从 “ 阿波罗 ”8 号开始, 10 号、 11 号、 16 号、 17 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 1966 年,美国的 “ 月球轨道环形器 ”2 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 12 ~ 23 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⑦ 月球表面照片和课文插图。
⒊ 集体交流
⑴ 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⑵ 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⑶ 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三、质疑问难,总结归纳
⒈ 质疑问难,如:
⑴ “ 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 你面对皎洁的月光有怎样的遐想?
⑵ 从把细菌撒在月球尘土上,细菌全死了的事实,我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
⑶ “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 这个句子由于上承好多件让人迷惑的事实。为什么令人费解?
⑷ 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你怎样理解?(它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因此显得更神秘了。另外,省略号也使文章结尾具有了开放性,提供了师生交流搜集的月球知识的园地。)
⒉ 总结归纳
中心:《月球之谜》这篇课文通过介绍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了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了我们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提高掌握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 交流资料
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月球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⒈ 课后提供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熟读诗句,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做到熟读成诵。
⒉ 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景象,描写月亮的诗句很多,你收集了吗?
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李白《关山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五、布置作业
⒈ 抄写你喜欢的语句。
⒉ 办一份与 “ 太阳 ”“ 月亮 ” 有关的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月球之谜 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十分奇异)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