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木取火教学设计说明

2019-02-02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青岛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钻木取火》。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见证。对于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已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没有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说学生情况

  钻木取火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神秘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视频播放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了解“钻木取火”使学生能够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解释,进而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知识方面: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设计、操作“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

  习惯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

  四、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2.教学难点: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3.突破措施:

  一是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科学学科的开放性、活动性特征,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构建探究、合作的课堂,让学生在看看、议议、做做、读读中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二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教科书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因此,本课有形和无形的学习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等,通过对知识进行拓展,展现变化多样的钻木取火资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对于“钻木取火的道理”的教学建议用讲述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对于“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的教学建议:利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

  六、说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一课时完成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动画媒体、钻木取火工具。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指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环节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本课首先从老师讲故事入手,接着通过钻木取火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钻木取火的介绍,既能消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距离感,又认识到人类智慧的伟大,进行情感教育。

  环节2 联系生活,感知“摩擦生热”。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摩擦生热”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为后面设计实验,用科学的数据证明“摩擦的确能生热”搭好了扶梯。

  环节 3 设计实验,证明“摩擦生热”。

  在设计实验环节中,首先让孩子静静的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选择身边的材料实验,这也是科学实验态度的指导和引领。

  环节 4 实验操作,验证“摩擦生热”。

  在设计实验交流完成以后,教师出示提供的材料和身边的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进行实验。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及时的鼓励,针对性的评价,既是对当前汇报者地肯定,也是对后面汇报者方法规范的引领。

  环节 5 分析总结,理解“能量转化”。

  此环节教师和学生从实验方法入手,回顾整个过程,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追问,学生就会发现摩擦生热的原理,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发了学生对动能方式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动能和热能学生很容易找到,更重要的事要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能量的转化。

  环节 6 生活应用,指导生活。

  在学生解释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论和具体的生活实例,得以紧密地结合。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对我们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

  环节7 现场操作,点燃兴趣。

  通过现场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钻木取火。理解钻木取火不是什么条件都能成功的,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易燃物和充足的氧气,这样本节课首尾兼顾,内容得得以升华提升。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取火方式的资料让学生再一次了解钻木取火,设计课后问题更是激发孩子对钻木取火的更深层次探究,这也是科学课的终极目标!

  我的教学设计环节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上一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设计模板下一篇:小足球运球和射门游戏教学设计